2023年11月02日
第07版:07

协同创新 为新材料产业“强筋壮骨”

本报记者 郑进超 本报通讯员 祖天林 袁乐建

当新材料产业遇上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的轨迹便发生了转变。气凝胶、锂电池薄膜、铝基、镍基金属材料等新材料产业,近年来不断有京津乃至江苏等地的企业加入,集群规模壮大的同时,产业链条也在有序构建并完善。此外,各类创新平台也纷纷落地,成为新材料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助力。

新兴产业添丁

创新平台支撑

10月12日,总投资12.4亿元的泰艾锐捷碳气凝胶前驱体项目举行开工奠基仪式。碳气凝胶前驱体是一种具有高比表面积的纳米多孔材料。泰艾锐捷将同步建设年产1万吨碳气凝胶项目。泰艾锐捷(河北)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21年,母公司是天津一家实现碳气凝胶吨级生产线量产的企业,拥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

泰艾锐捷项目开工建设,宣告了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碳气凝胶产业链从无到有,为临港打造以碳气凝胶为基础的吸附材料、建筑保温材料、医疗保健材料、电子材料产业链,奠定了坚实基础。

同为气凝胶产品,以硅基材料为基础的爱彼爱和新材料有限公司,持续研发气凝胶材料,拥有全套自主知识产权的气凝胶工业化核心技术,为锂电池安全防护、工业及建筑节能领域提供绝热节能材料和综合解决方案,被工信部评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爱彼爱和,这家来自北京的企业,拥有出众的研发能力,开发出更多的应用场景。

在新能源领域,公司研发的气凝胶动力电池隔热垫,作为电芯间的缓冲材料,适应电芯在充放电过程中的膨胀和收缩变化,保持和提升电池性能。去年,爱彼爱和气凝胶隔热垫供货量近亿片;爱彼爱和的气凝胶制品已在部分高端建筑、膜结构建筑中应用;公司发起和参与编制的《气凝胶中空玻璃》建材行业标准已于今年4月1日起实施。

目前,临港开发区已初步形成化工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化学品、高端涂料、绿色农用化学品五大产业集群,以及新能源电池材料、氢能综合利用、可降解材料、聚氨酯、高端合成树脂、聚苯醚、气凝胶、叔碳酸等8个特色产业链条。

近来,在沧县杜林镇、青县木门店镇、曹寺镇的6个大棚,使用了“新型智慧转广膜”,这项技术由武汉理工大学教授团队研发,武汉理工大学京津冀协同发展沧州研究院负责在沧州进行成果转化。通过在山东寿光等地的应用表明,这项新技术可使大棚温度提高5至8摄氏度,光合作用更充分,使经济价值较高的作物提前一周上市。

武汉理工大学京津冀协同发展沧州研究院,依托武汉理工大学的材料、汽车、新能源、工业设计等优势学科,对接服务沧州的特色产业,目前已在新材料、智能制造、智慧医疗等领域提供科技服务和成果转化。

沧州高新区依托不断壮大的膜产业,与天津工业大学合作,成立了沧州市天津工业大学研究院。研究院以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为切入点,聚焦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孵化,是“膜材料与膜过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果转化基地。

研究院的建立,带动膜生产企业入驻沧州高新区。海派特膜科技(河北)有限公司及海派特智能化设备(河北)有限公司落户沧州,主要从事智能化与模块化膜装备的研发生产,产品包括智慧节能型污水处理设备、垃圾渗滤液撬装设备、多级定向盐洗脱装备等,在多个领域被广泛应用。

新材料发力

沧州经济开发区将新材料作为主导产业之一,目前引进了亚超特公司高性能铝基复合材料生产项目、河北联之捷公司国防军工特种焊材项目、国工恒昌公司高性能特种金属合金新材料项目、金弘圣达公司新型高效绝热节能材料生产项目、尚圭新材料公司新型绿色建筑新材料等项目。

这些项目聚焦不同领域,各有特色。以亚超特公司高性能铝基复合材料生产项目为例,其在沧州建立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铝基复合材料生产工厂,大幅降低此高性能轻量化材料的成本,扩大了在世界航空发动机、航天、核电、汽车、移动电子产品的市场。

为积极发展新材料产业,沧州经济开发区还联手有关企业,合作打造新材料创新中心项目。

据介绍,新材料创新中心项目主要开发市场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发展潜力强的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航空航天、医用材料等领域的相关产业,开展科学检测、新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服务。致力于建设成为开发区新材料产业的科技金融服务平台、成果转化平台、人才培育平台、创新创业与产业孵化平台。目前,由沧州经济开发区政府产业基金引导10余个项目落户新材料产业园,已初步形成高端金属基材料、复合材料的产业聚集态势。

沧州经济开发区紧紧瞄准国家战略目标,积极推进研发和高精尖成果转化,实现筑巢引凤,吸引更多的产、学、研新材料项目聚集,推动新材料产业强链补链,打造辐射华北乃至全国的新材料产业基地。

今年6月,东塑集团旗下上市公司沧州明珠塑料股份有限公司,年产12亿平方米湿法锂电隔膜项目正式落户沧州高新区。项目总投资35亿元,将建设8条行业内最先进的湿法锂电隔膜生产线,全部投产后年产能达到12亿平方米。这一项目的建成,将使高新区进一步形成在全省制造业中的差异化优势,确立在全省膜产业的领军地位。

2023-11-02 本报记者 郑进超 本报通讯员 祖天林 袁乐建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07920.html 1 协同创新 为新材料产业“强筋壮骨”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