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06日
第06版:06

市育红小学师生赴京参加“一带一路”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活动

传承非遗技艺 绽放文化自信

本报记者 赵玉洁 本报通讯员 朱洪英

国际友人与社团成员共同展示荷花作品

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之际,市育红小学受邀来到中国科学院“一带一路”地区昆虫多样性保护学术交流现场,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师生们与中外友人一起,沉浸式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无限魅力。

展京剧风采

“这一封书信来得巧,助我黄忠成功劳。站立在营门三军叫,大小儿郎听根苗……”10月24日,口带白髯,身着蟒袍,后插靠旗的四年级4班学生王文翔,在北京的活动现场表演了京剧经典剧目《定军山》选段。那挺拔的小身板、坚定的眼神以及字正腔圆的唱腔,赢得了中外专家和学者的热烈掌声和好评。

京剧是四大国粹之一,文化内涵丰富,其蕴涵的中华民族真、善、美等传统美德,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其固有的表演形式,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的重要载体。王文翔表演的所有行头,都是由市育红小学“京剧秀工坊”的学员手工制作而成。

从勾画脸谱到制作头饰、配饰,再到手工打造整套戏服,在动脑动手的同时,“京剧秀工坊”也为孩子们打开了了解戏曲的又一扇窗。从一无所知到逐步了解,再到痴迷其中,学员们用心感受着京剧的独特魅力,用这种别样方式传承着国粹的精彩。

赠蝴蝶绒花

四年级7班的王梓墨以一口流利的英语,向国际友人们介绍绒花的历史、背景和学校绒花社团的发展,带领大家感受中国传统技艺,领略这一非遗项目的魅力。现场的国际友人们认真倾听,不时点头称赞。

市育红小学绒花社团的师生身着汉服,头戴绒花,别具一格的服饰和装扮吸引了不少人纷纷驻足。

绒花的宝贵之处在于它精妙的工艺。绒花社团的成员们积极学习非遗绒花制作技艺,用双手的温度赋予天然蚕丝以生命,让传统绒花迸发出不一样的美。

在美术教师的带领下,孩子们不仅制作出了胸花类、头饰类、发冠类、装饰类作品,而且特别为本次“一带一路”地区昆虫多样性保护学术交流会创新制作了主题作品。看到一只只由天然蚕丝制成的栩栩如生的“昆虫”,现场的各国专家和学者不禁竖起大拇指。

当孩子们将一只只形态各异、五彩斑斓的蝴蝶形绒花送到国际友人手中时,他们喜出望外,频频喊出:“I love this velvet flower! I love China!”(我爱这绒花!我爱中国!)孩子们的脸上绽放着灿烂的笑容,自豪感油然而生。

传非遗技艺

古代文人常喜欢用荷花来象征各种美好的事物,荷花的“荷”与“合”谐音,寓意着不分离和长久,更象征着深厚的友谊。

绒花社团的成员们不仅现场展示了如何用绒花技艺制作荷花花瓣,而且邀请国际友人们亲身感受绒花的“绽放”之美。

在孩子们的讲解下,国际友人们很快便学会了荷花花瓣的制作方法,手指翻转之间,一根根绒棒就变为美丽的花瓣。在社团成员和国际友人们的通力合作下,一片片花瓣汇聚成了朵朵盛开的荷花。

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此次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活动,既是传统文化自信的彰显,更是“润物细无声”的文化传承。市育红小学将竭力为学生创造更多传统文化传承、传播的路径;创造更多与榜样学习交流的机会;提供更多参与跨文化交流活动的平台,让学子们争做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小使者”。

2023-11-06 本报记者 赵玉洁 本报通讯员 朱洪英 市育红小学师生赴京参加“一带一路”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活动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08174.html 1 传承非遗技艺 绽放文化自信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