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皮县城东北方向2.5公里处,有一个叫康官屯的村庄。村子规模不大,仅有200多户,但在历史上曾赫赫有名。究其原因,不仅是这个村曾有一座神秘的庙宇──青草洼庙,更因为那段时期在这里每年一度的盛大庙会。
据资料载,明朝初年,一位康氏武将随军征战有功,年老后即迁居此地立村,遂取村名“康官屯”。
然而,新编《南皮县志(1987~2006)》所记,康官屯村却没有康姓人。这是为什么呢?原来,立村人康氏因征战有功,多获奖赏,在此安居后,成了这里的大户、富户。后来兵荒马乱,遭到了盗贼的杀害。
康官屯村后来的声名鹊起,与一座庙宇有关。
在康官屯村的东南边有一片低洼而平坦的土地,村上人都俗称为“青草洼”。
据康官屯村82岁的宋子文和81岁的宋子明说,庙宇就坐落在青草洼中的高台之上,称为“青草洼庙”。小时候,他们常在庙里游玩,整个庙的布局类似于大户人家的四合院,分为前殿、后殿和左右偏殿,很是气派。庙东有两口砖井,井水甘甜清澈,无论春、夏、秋、冬,也不管有多少人来汲水饮用,从不干涸。令老人记忆犹新的是庙西南方向有棵柳树,粗壮的树干需要3个人才能合抱过来。
传说,青草洼庙发生过许多神奇的故事,也因此声名大噪。青草洼庙会即应运而生。民国版《南皮县志》在“全县庙会”条目下记载:“青草洼、唐家务、马村……俱三月会期。”
历史上,青草洼的庙会远近闻名。其规模究竟有多大?宋子文老人讲了3组数字:一是青草洼庙会占地方圆300亩;二是庙会吸引了北至津、京,南至江、浙、湘、粤等十几个省份的商户前来;三是庙会正式的日期为农历三月二十四至二十七日,共4天。实际上,很多商家刚出了正月就前来联系、商谈场地占用事宜,会期起落达半个月。
但随着日寇的入侵,曾经的庙宇也逐渐破败。日寇占领南皮后,中共地下党组织采取多种方式开展抗日斗争。当时,青草洼庙往东一带地广人稀,抗日人员常来这里藏匿、休息。1941年前后,日军在遭受抗日武装的伏击后,恼羞成怒,放火将庙宇烧毁。
青草洼庙虽被毁,但庙会在民众们坚持下,照常举办。康官屯村71岁的周桂省说,在庙会鼎盛时期,每年都请剧团前来演出助兴。她清楚地记得,著名河北梆子演员韩俊卿曾来演出过;大约在1953年,北京洪福评剧团应邀前来演出。
时至今日,青草洼庙和青草洼庙会仍是康官屯村村民抹不去的美好回忆,人们也一直传诵着这些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