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要和谐稳定发展,离不开主动架起“连心桥”,甘当“贴心人”的党员干部。在任丘市于村镇后王约村,党支部委员王克功就是这样一位“贴心人”。
2012年,王克功进入村“两委”班子,11年来,他走村入巷,解决问题300多起。
“‘红白事’花销太大了,是不是给管一管呀?”收到村民的反映,王克功第一时间找到村党支部书记,商量解决办法。经过讨论研究,后王约村红白理事会应运而生。在符合村情尊重民意的基础上,他们还制定了红白理事会章程。由村里统一制作孝衣,供白事使用;待客只准用大锅菜,不准成席,不请歌舞、不放鞭炮,由原来要花费五六万元,降至不超过1.5万元;红事则限定成席桌数、标准和烟酒档次,由花费七八万元降至不超过2万元。不仅村民们的负担大大减轻,也让文明新风吹遍后王约村。
“如果能将老百姓反映的合理诉求都妥善解决,就是受再多委屈、吃再多苦都值得。”时间久了,王克功成了村民们信赖的调解员。村里有个大事小情,大伙儿都喜欢找他说道说道,他也不辞辛苦,想尽办法化解矛盾。
曾有村民问他:“为啥你这‘和事佬’做得这么好?”他坦言,自己调解成功率这么高,离不开三样“法宝”。
“一是脚穿运动鞋。一件矛盾纠纷往往需要协调多次,常备一双运动鞋,经久耐穿、舒服轻便,走上再多的路也不累;二是身带血压计。赶上闹矛盾的双方激烈争吵,就拿出血压计,‘要不测个血压,别把血管冲爆了,平复了再接着。’玩笑间,气氛就缓和了;三是心装‘公平秤’。大伙儿找我调解矛盾纠纷,是信任我能公平解决问题,所以处理每一件纠纷时,我都会详细记录起因、进展和调解难点等,以便对症下药。”王克功说道。
虽然王克功已经67岁了,但他并没有“退休”的打算。“我觉得自己还很年轻,浑身充满干劲。大伙儿信任我,我还要继续在村里服务下去,干到不能干了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