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盐山县小庄镇李长堤村,种植户车国胜的田地里,辛辣香味伴着泥土芬芳扑面而来。一堆堆刚收获的生姜摆满地头,个个体态饱满、色泽鲜艳。不远处,收割机驶过,随着翠绿的姜秆倒下,更多生姜被翻出土壤。工人们紧随其后,剪秆、装筐,忙得不亦乐乎。
“这是我们从山东引进的‘小胖孩’生姜,已经种植3年了。今年产量好,每亩地能达到6000公斤。现在联系我的客商不少,但咱先不卖,收了后放到地窖和冷库,等到价高时再出手,效益更好。”这边,车国胜正忙着接待前来考察的农户,脸上满是丰收的喜悦。
也难怪他如此高兴,去年收获的生姜,被他储存至今年中秋节时才销往市场,一公斤卖到了20元钱。“扣除地租、管理和人工成本,每亩地能收入2万多元,比起其他经济作物,增收不少呢。”他连连感叹。
车国胜今年50多岁,前些年,将工业生意经营得风生水起。回乡投身农业,是想带动更多人从土里刨“金”。
“我村地理位置不错,下了高速走上几公里,就能到咱地头。不同于其他乡镇多盐碱地看天吃饭,我们这儿挨着宣惠河,土壤肥沃、旱能浇涝能排,适宜发展经济作物。”挖掘这些土地的增值潜力,他一直在寻找一条能产业化发展的致富路。
一次偶然机会,山东朋友说起当地的生姜种植红火,车国胜敏锐捕捉到了这个致富良机。
“生姜种植的一些环节已实现机械化生产,相对省时、高效。市场和收益也相对稳定,别看每一年行情都有所波动,收入高低不一,但是没有赔钱的趋势。”去基地考察了一圈,又进行了详细的市场调研,他动了种姜的念头。2021年,开始在李长堤村小面积试种起来。
“实际种植后,我们才发现,这姜块看似普通,但要让产量、品质和市场都有保障,学问也不少。”
他说,生姜的生长期长达六七个月,田间管理环节比大田作物稍多一些。为了防控生长期可能会产生的病虫害,种植前,便要重点处理好土壤。种植初期,还要做好除草工作。要想让姜块长得好,水、肥、药也得跟上。“我们都是按照相关部门发布的生姜生产标准进行标准化管理,同时还借鉴了山东外贸订单的生姜管理模式。目前,产出的姜块无论是粗度、长度还是外观,都在市场上很有竞争力。”
精心种植的同时,车国胜还着意研究起育苗、存储等产业的前、后端环节。
“要想向市场供应优质生姜,存储环节不可忽视。生姜耐不耐储,和品种有很大关系。我们目前选定的品种是‘山东小胖孩’,它抗病性、抗逆性强,而且纤维多、耐储存、利用率高,所以市场销量大、价格高。”车国胜说,“小胖孩”生姜耐储,也让销售方式变得多样,“行情好时在地头上就卖了,要想等个更好的价格,就放到冷库或地窖里。”
优秀姜种的育苗,尤为关键。每年,刚过惊蛰,车国胜就要张罗起来。将掰开的姜块放置到温室里,催芽过程要持续一个多月。“出芽率及姜芽品质,占据生产的三分之一。姜芽有了保障,管理上精心,产出好姜不难。”
经过3年摸索,车国胜积累的经验不少。目前,已初步形成了集种、管、收、储、售于一体的发展模式,每亩地可创收2万多元。
不仅如此,生姜种植还带动起了周边村民增收。“通过以每亩地1000元至1200元流转土地,我们已发展了20亩生姜种植基地。用工量不小,农忙时要雇50多人。现在,一名男工一天能赚200元钱,一名女工每天也至少能收入百元以上。”看中北京新发地盐山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的良好销路,明年,车国胜还计划扩大种植规模。届时,土地需求量和用工量还要增加。
看到了好“姜”来,今年,不少农户都来考察、取经,也计划加入到生姜的种植队伍中。这让车国胜对生姜产业化发展有了更多期待,“种植规模上来后,我们还想发展深加工,生产姜片、姜粉或是咸菜等产品,让小姜块有更大的增值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