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岁的欧阳新光出生于湖南隆回,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作为河间女婿,他痴迷诗经文化,并用手中的刻刀和画笔传神表达。他为毛苌塑像,让《诗经》中的动植物跃然纸上,创办诗经美术馆更是他的愿景。
他乡是故乡 倾心塑毛苌
记者:缘何痴迷诗经文化?
欧阳新光:4年前,我踏上了河间这片热土。妻子经常向我介绍家乡的诗经文化,后又有幸结识田国福、董杰、石俊茹、李西标等诗经文化学者,对诗经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我每年都培训美术方面的高考生,带着他们边“种”《诗经》边画《诗经》。经过长期的学习体悟,深觉《诗经》不是速食快餐,而是在岁月的打磨下,早已成为永恒的经典。我经常怀着敬畏和崇拜之心品读《诗经》,感受先人朴素的情感,其中有痴情、背叛、战争、祈福、离别、祭祀、收割……《诗经》带给我的不仅有感动,还有道不远人的哲思。
记者:第一尊毛苌塑像是何时创作的?创作的过程是怎样的?
欧阳新光:河间毛苌公,是西汉时期河间国的讲经博士。在河间一带收徒传诗、讲诗。他所传《诗经》,注释精妙、体例完整,为“古文经学”,上起孔子所编辑,延续八代至毛苌公,毛公将此善本下传贯长卿等,才使得《毛诗诂训传》流传千古,成为如今的《诗经》。
“毛诗之祖”毛苌公全身塑像于2020年3月起笔设计,2022年6月入驻河间市瀛州镇角楼村的“诗经植物园”,整个创作历时2年3个月。这尊雕塑采用玻璃钢仿铜工艺,主体高约1.7米,加上底座高约2.3米,是河间市第一尊毛苌公全身塑像。
为创作好这尊雕塑,我做了一系列工作。2020年起,开始考察毛苌所处时代、相关历史,拜访诸多研究诗经文化的学者、名人,参考河间府署内毛苌肖像等。创作过程中,吸收、采纳包括诗经文化研究者董杰等人给出的很多中肯建议。最初创作出的毛苌公像系泥塑,后又在泥塑的基础上经过多次修改,着重增加文化气质与人物神韵,最终创作出大家认为神形兼备的毛苌公像,并摆放到诗经植物园,供游人观瞻。
八易设计图 再塑毛苌公
记者:第二次雕塑毛苌公和第一次有何不同?
欧阳新光:今年4月,校长赵增成邀我为河间市第一实验小学雕塑“毛苌公诂诗场景”,其间河间市委领导也多次询问雕塑的设计进展情况,既增添了使命感,也深感责任重大。虽然已经创作过一次毛苌公塑像,但这次与第一次不同,这次以毛苌公教学为主题,题材大、涉及人物多,分别是毛苌公、毛文倩(毛苌之女)、贯长卿(毛苌大弟子)、赵敬之(毛苌之婿),一师三徒,再现毛苌公教书育人、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精益求精以及三学子刻苦学习、专心致志、切磋琢磨、快乐读书的场景,这对雕塑技艺是很大的考验。
记者:创作的难点在哪儿?又是如何解决的?
欧阳新光:创作的难点在于毛苌公和三名学子没有任何可供参考的图片和文案。于是,在雕塑专业方面,我经常请教导师孙韬(中央美术学院教务处处长)、老师周健夫(中央美术学院原教务处处长)和其他央美同学;诗经文化方面,有董杰老师等人的鼎力相助。最终克服重重困难、八易其稿,将毛苌公温良敦厚、循循善诱的人物形象以及少年学子俊秀传神、神态各异的人物群像描摹出来,再现西汉时期的著名读书场景。
妻子是北京服装设计学院毕业的,她在人物服饰花纹细节的刻画上,也提供了很多有益建议。目前这组汉白玉雕塑正在做最后的收尾工作,成品大约在11月中旬完成。届时河间市第一实验小学的校园里,会再添诗经文化景观,希望对诗经文化传播有一定促进作用。
《诗经》动植物 绘画百余幅
记者:是什么契机让您产生用绘画传播《诗经》的想法?
欧阳新光:5岁起我就喜欢并开始学习绘画,现在又把美术教育作为终身职业,所以,当想为传播诗经文化做点儿事时,自然就拿起了手中的画笔。
我认为《诗经》中的动植物是有生命的,而我要用画笔展现它们的生命力。从普通的家禽鸡、鸭、鹅到森林猛兽老虎、狮子、猎豹,再到柳树、桃花、水稻……笔到之处,让我深深地爱上了《诗经》。就这样一路画下来,不知不觉竟画了上百幅,这也让我产生了画完《诗经》中提到的所有动植物的想法。我希望通过绘画这一艺术媒介,把诗经文化传播到全世界,让更多人了解《诗经》、学习《诗经》,感受诗经文化的魅力。
记者:在动植物的绘画上,您最得意的是哪一幅?
欧阳新光:最喜欢的是《诗经》植物里的“水稻”。因我是湖南人,从小就接触水稻,对它的生长过程非常了解,再加上“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曾去过我们老家做水稻实验,所以对水稻有不一样的情感。当它以饱满的状态、强烈的色彩出现在画布上时,我的内心被它深深震撼了。植物的生命力如此顽强,时间都无法将它消磨,它为人类奉上食物的同时,也给予了精神力量。
诗经植物园 种下诗经梦
记者:在诗经植物园的打造上,您和家人都费了哪些心思?
欧阳新光:我岳父朱晓兵也非常热爱诗经文化,他是一个农民,也想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对《诗经》的敬意。于是,便在河间市瀛州镇角楼村划出了10亩地,全部用来种植《诗经》中提到的植物,于是就有了现在的“诗经植物园”。
创建诗经植物园之初,我们全家多次邀请河间诗经研究方面的学者田国福、董杰等老师共同商议,确定创建方案。最初,对种植一窍不通的我多次碰壁,由于南北方植物在气候适应性以及管理等方面的差异,有些植物从广西、广东等地引进过来后,水土不服。比如说葛根,栽种三四次才成功。来自南方的植物,不适应北方的气候,每年冬天上冻前,我们就会用大棚把它们保护起来,第二年再移植到植物园。经过不断摸索、试错,我们先后引进、成功种植135种《诗经》植物,为其他地区诗经园设计、建设、经营提供了成功范例。
如今诗经植物园已经成为诗经学者讲学、中小学生研学以及全国各地热爱诗经文化的人士经常光顾的文化景点。中央电视台前著名主持人、畅销书作家李蕾和她的团队今年夏天也专程前来参观,他们表示在这里切实感受到了植物的力量,感受到了《诗经》的魅力。
接下来我们要继续引种《诗经》植物,增加《诗经》中的动物品类,让这个园子成为《诗经》研学、动植物科普教育基地。让孩子们在“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中,爱上诗经文化。
记者:在传播诗经文化上,下一步有何计划?
欧阳新光:下一步计划利用岳父老家院子构建一处以画《诗经》、种《诗经》为主题的诗经耕读小院,从而带动其他村庄以此为模板,打造一批一院一品、各具特色的诗经耕读小院,供中小学生学《诗经》、画《诗经》。
在绘画方面,我想把诂诗雕像创作成一幅油画,而诗经动植物的主题我还会画下去,全部画下来,大概得300多幅,时间约3至5年。如果资金充足,我还想办一个私人诗经美术馆,将完成的诗经绘画全部展示出来,让艺术成为一种媒介、一座桥梁,让《诗经》走出中国、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