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博
路玉洪的诗集《沧桑雨》令人耐读和品味。说其耐读,是因为这些诗短小精微,蕴含了颇为深刻的寓意;说其令读者品味,则是诗集所辑录的大部分作品,具有较强的文化属性和语言特色,且兼及对多个生活层面的厚重思考。
众所周知,诸多诗歌上乘之作,贵在自质朴中凸显不俗、凝练和传神。而这些可圈可点之处,在《沧桑雨》诗集中,都很直观地显露了出来。
且看他收录的集子中的一首《枯井》诗:“村头有一口老井/走过的轮回里/枯干了水里的日月/露出沧桑淤泥/已经没有人知道/泉眼的苍茫里/沉了多少夜色的平静/人们在梦里停歇/在你浮动的甘甜里/有多少父辈/苦涩的追求/也没有人知道/你丢了多少老屋里的红尘/繁衍了多少生与死/然而你枯干了/枯干了一个小村在炊烟里/繁华里和忧伤里的陈年/血脉/枯干了一代人/又一代人”。
在这首诗里,诗人用平实、灵动的笔墨,把人们司空见惯的景象,佐以诸多联想及感慨,将大自然与生命的关系、世间万物轮回的因果元素,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些凝结了诗人独特思考的语言结晶,拉长了读者忧伤的记忆,在审美意识及精神认知上自成一路,能做到这一点,实属不易。
应该说,路玉洪的诗于短小中呈现出了很宽阔的“维度”。譬如诗人的这首《浅爱》:“爱一座山/就像白云/ 爱一片天空/或者 /一层赤裸的霜/爱一块泥土/可千万别嫌轻/别嫌薄/它们年年来/就年年有一片蒙蒙的细雨/年年有一场雪”。再譬如同样的一首《正能量》:“你从东边的海上/带着/一个红色的日升/落到枝头/那次桃花/和绵绵细雨/把一万个失散的梦/放平/而你常常/也是无影灯下的刀/挥舞着雷电/割去那些阑尾/和腐烂的肿瘤”。
两首不尽相同的诗,都是有感而发,亦有着不一般的意蕴、深度与广度。我们知道:同题材的诗,无论是写景写情,大都司空见惯,难以跳出浅显、直白的窠臼,更难写出新意。路玉洪则不然,他写表面的“浅爱”,却在“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形态中,催生出了“爱一块泥土,可千万别嫌轻、别嫌薄”的精辟之句,把现实生活人生态度上升到了较高的精神层面;写对正能量的解析,也多有与众不同的句式:“而你常常,也是无影灯下的刀,挥舞着雷电,割去那些阑尾,和腐烂的肿瘤”。如此彰显自我认知的诗,是作者发出的近似于引领者的呐喊,以语言的独特性、延展性,以及精微的发现和描摹,使诗作充满了盎然生机,留下了更加宽阔的思维空间,读来令人感慨。
总之,简约而不简单,构建高品质的精神家园,当属路玉洪当下诗作的特质,也是诗人有意为之和探索的创作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