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十几米外的车水马龙相比,李思云的世界是安静的。午后的阳光透过屋顶的天窗,映照着四壁悬挂的书法字画,浓浓的墨香与平和的暖意,洋溢在运河区御河路的这处院落里。
这里是李思云的云天书院,一个不只是传习中国书法的地方,还是很多孤独症孩子免费学习书法的“家”。两年多来,李思云通过线上线下,为上百名孤独症孩子教授书法,为他们和他们的家庭点亮了希望之光。
从生意场到书法小院
李思云今年40岁,用儒雅沉稳形容他最为贴切。他是广西玉林人,祖传中医骨科。秀丽的山水间百草芳菲,在汩汩的药香中长大的孩子对中医药有着深厚的情感,沉浸在骨子里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他成长的底色。
李思云的爷爷是一位书法爱好者,村上各家各户祠堂的对联、春节的福字、墓地的碑文都是爷爷的“墨宝”。李思云从7岁就跟着爷爷练习毛笔字,在一笔一画中研磨,在一点一滴中成长。
在中医的熏陶下,李思云如愿考上了北京中医药大学。可命运的转折总在一瞬间,这些年,他并未从事专业,而是因生活所迫,奔波在生意场。他2007年来到沧州,涉足过通信、百货、化妆品等很多行业,生意做得风生水起。
起伏的商海,嘈杂的商业,获得了一桶又一桶金的时候,带给李思云的并不是发自内心的快乐和满足,而是一夜夜的反思:“这是否真是我想要的生活?”答案:不是。只有沉浸在书法中时,李思云才是真正的李思云,只有握笔运气、书香翰墨,才是属于他的精神云天。于是,2016年的一个春日,云天书院打开了大门。
这是李思云的重生之门,也是梦想所归。
孤独症孩子走进云天书院
“感恩李老师,一辈子都忘不了您为我们流过的眼泪和汗水,忘不了您那句‘我愿意为星月社的孩子们做点什么’,忘不了您自掏腰包为我们买的桌椅板凳,忘不了您说的‘只要有一个孩子我也会守在教室’!”沧州星月社的王平老师,在星月社书法班成立两周年的时候动情地说。
星月社是一个为孤独症孩子和家庭搭建的公益组织。两年前,在星月社组织的一次孤独症孩子画展上,李思云被深深地打动了,面对着这些不同的画作,他久久伫立,泪流满面。那一幅幅多彩的涂鸦是孩子们的世界,他们是另一片天空中的星月,他们的生命应该有更多可能,人生应该有更多条路来走。
为孤独症孩子教书法的想法在那一刻越发笃定,他和王平取得联系,拿出了每周六上午理应最好的“赚钱”时间,来给这些孩子们线下教书法,周日晚线上教学。起初,星月社没有固定的活动地点,看着四处奔波的孩子和家长们,李思云心里不好受。“让孩子们到书院吧,我给他们买桌椅和笔墨纸砚。”听了李思云的一番话,王平拉着他的手半天没松开,连声感谢间泪水已滑过脸颊。
当王平说出这些孩子们的“不同”时,李思云脱口而出的一句话打消了这个敏感的顾虑,“我的愿望就是让更多中国人写好中国字,包括孤独症孩子。”朴素的话语透着坚定。
就这样,孩子们走进了云天书院,在这个温暖的小院里遇见书法、爱上书法、沉浸书法。
用书法为孩子点亮星光
没有异样的眼光,没有嫌弃的话语,只有一遍遍耐心的教学、一次次真心的呵护。
18岁的唐文超学习书法之前,是家里的破坏分子,在书院上课时也时不时地在地上打滚儿。在李老师的耐心教导下,他现在每天都粘着家人们陪他写字,只要来到书院就特别开心,很少出现急躁的现象了。
15岁的王子骞学书法的这两年变化很大。现在每天都沉浸在书法中,运笔时间很长,书法给了他沉静的心理疗愈。不单他学,他的父母、奶奶、妹妹也陪他来到书院学习,现在一家人谈论最多的就是书法,家庭的文化氛围越来越浓。
李林青是黄骅的一个乡村孩子。农村孩子学书法难,孤独症孩子更是想都没想过能提笔而书。所以每周的书法课,他的妈妈都会带他来学习。“我们特别感动,是李老师给了孩子希望,也让我们看到了另一束光。”李林青妈妈说话间几度哽咽。
两年来,孤独症孩子的“家”越来越大,来自市县、北京、山东等地的孩子们陆续跟着练起了书法。线下,赶上天气不好,只要有一个孩子,李思云都耐心教导;线上,为了让孩子们好好学,李思云做了15天回放的视频课件。
对于李思云来说,云天书院是他灵魂的安放地,也是他传承书法、发扬书法的基地。
周末是他最忙的教学时间。他的学生里有中小学生,也有退休人员,只要是跟他来学习的,他都细心教导。从书法历史文化到书法系统教学,他能让每一个学生沉浸其中,不仅感受到中国书法的魅力,还能在书法中体会为人处世之道。
他还经常组织书画家雅集义卖,到各个学校、企业等地开展书法教学活动,真正把真情运用于笔端,传承发扬书法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