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1日
第05版:05

沧州市政公司践行“无废城市”

实现道路建设全产业链“再生”

本报记者 何荣芝 吕 坤

【阅读提示】

永济路提升改造工程捧回省内首个市政类国家优质工程奖;主导制定的“再生粗骨料”企业标准实现我市国家级企业标准“领跑者”零的突破;低碳环保泡沫沥青温拌技术、建筑垃圾深度资源化技术、沥青路面多元化再生技术等多项绿色低碳核心技术处于国际先进水平;承担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及省、市各级科研课题70余项;荣获省科技进步奖等科技奖项60余项,获授权专利及软著80余项,主编各类标准50余项;中国市政工程协会副会长单位中唯一的地级市单位……

沧州市市政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吴英彪带领自己的团队,坚持科技创新,将绿色低碳理念贯穿企业发展始终,在实现企业持续跃升发展的同时,推进国内道路工程建设向低能耗、低排放模式转型,推进构建绿色低碳道路建设体系。

道路工程的“再制造”

使用建筑垃圾再生利用技术,将建筑垃圾变废为宝,将原路面结构中的石灰土底基层变更为水泥稳定再生砖石;将旧路面上的沥青提取分离,再加入以废食用油为原料研发的再生剂,“再制造”的沥青性能更加稳定;将原路面结构中的石灰土底基层变更为水泥稳定再生砖石;将建筑垃圾再生骨料粉磨到粒径小于0.075mm的微细粉末,作为矿物掺和料代替粉煤灰生产再生微粉混凝土,也可作为环保型土体稳定剂的一种组分,代替水泥、石灰等传统材料;将“核磁共振”技术引用到工程检测领域,综合运用互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创建“智慧工地”;采用泡沫沥青温拌技术,有效降低生产施工温度30℃、生产和施工现场PM_2.5和PM_10的排放量减少60%以上,每吨泡沫沥青温拌混合料可降低碳排放量6.07公斤、节约生产成本8至10元……

常在永济路通行的市民怕是难以想象,平日里只觉得宽敞平坦的普通道路,却有着如此多“化腐朽为神奇”的秘密,和处处令人惊喜的科技含量。

创造这诸多“不可思议”的,正是沧州市市政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就是这条市民眼中稀松平常的道路,却捧回了国家优质工程奖,实现了我省道路类国家优质工程奖的全新突破,拿下了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绿色建筑及建筑工业化”重点专项科技示范工程、发明专利1项、省级工法2项、省绿色施工科技示范工程、中国市政工程建设优秀质量管理小组一等奖等。

而市政公司对美国引进的泡沫沥青温拌技术进行二次创新和开发,在低碳环保泡沫沥青温拌技术领域先后完成4项科研课题,形成了适用于国内生产和施工实际的专项核心技术,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实现了规模化、产业化应用,研发并注册的“環通”商标沥青发泡设备已推广至山东、辽宁、贵州、江苏等30多个省市,有力推动了我国道路工程建设向低能耗、低排放的模式转型,推进构建绿色低碳交通运输体系,促进道路事业高质量绿色发展。

“不起眼”的革新发明成创新不竭动力

轻则二三十吨、重则三四十吨。11月15日,在位于沧县薛官屯乡的沧州市政公司绿色路用材料加工基地,一辆辆满载原料货物的重型卡车进进出出,而即便是在道路转弯的地方,也不见半点车辙碾压过的痕迹。

将钢渣、炉渣、粉煤灰、脱硫石膏等工业固废按照一定比例混合,采用梯级混磨加工技术制备全固废土体稳定剂,代替现有水泥、石灰等传统无机结合料,使固废材料高值化循环利用……不可否认,这是一座用固废堆成的工厂,但瞄准的是绿色低碳,执着的是科技创新,“不起眼”的专利堆满了基地。

基地的沥青拌和楼,将旧路面材料加热,将新料拌和,节省燃气的同时大大降低了碳排放,而6000多平方米的制砖车间,只需要5至6名工人就可以正常生产,自动化程度可见一斑。存储水泥、矿粉等设备外的显示屏上清楚提示了每个仓筒内的材料、存放时间、余料等信息。角落里堆放的沥青冷补料,不挑剔环境季节,随时取用于修补路面。

入冬后,生产线不再像往常那样忙碌,但市政公司绿色路用材料加工基地相关技术负责人代广越却将更多事情列上了日程。

每年此刻,公司都会向基层征集一线技改的意见线索,筛选出下一年度的攻关项目,一线人员与研发人员共同组建项目小组,通力合作完成技术攻关,节约的成本作为奖励回馈给项目小组。

去年,代广越提出要研发降低混凝土路面砖的生产成本以增强市场竞争力,经过QC小组半年多的技术攻关,成本下降了将近10%,在大幅增强市场竞争力的同时,还捧回了QC的全国一等奖。也是在去年,他参与了沥青冷补料设备的改造并取得成功。今年,他梳理出今年的技改课题,在征求技改项目栏中写上了“冷拌冷铺工艺降低碳排放”这一难啃的硬骨头。

放权、包死、管严、有偿。这8个字概括了市政公司创新的底层逻辑。划小核算单位、导入卓越绩效、奖励奋斗者,层出不穷的小革新、小发明、小创造,成为企业创新的不竭动力。

学习是义务更是权利

11月11日,2023市政工程建设产业博览会在广东佛山落下帷幕,这是国内市政工程建设全领域、全产业链最具影响力的大型专业性行业展会。展会期间,市政工程产业发展峰会、中国市政工程协会2023年会等近20场高水平、高质量的配套活动也一同举行。

沧州市政公司派出20多人的团队共赴广东,汲取营养。

1983年出生的刘金艳如今已经是沧州市政总工程师办公室负责人,每年,公司的各类培训都让她全方位在提升自己。今年,她已经有资格申报正高级工程师。1989年出生的许淼研究生毕业后在中建三局工作了两年,回沧后选择市政公司,短短6年间,这个年轻人也从基层做到了如今的研发部负责人,并享有公司股权。

在市政公司,像刘金艳和许淼这样优秀的年轻人并不是个例。为员工成长赋能,给予他们通畅的晋升通道,“总工程师—研发部—基层研发团队”的三级研发管理体系,成为市政公司人才金字塔越来越坚固壮大的法宝。

公司董事长吴英彪在行业内打拼已经40余年。2008年,经省人事厅推荐,吴英彪作为交流访问学者赴美国德克萨斯交通研究院学习深造。目睹中美技术差距的吴英彪没有气馁,他将沧州的沥青、砂石料、细料等应用到道路施工的材料全部托运到美国开始一一试验。不仅如此,公司还先后选派4批优秀技术人员赴美深造。现任公司总工程师的石津金就是其中之一,1979年出生的她先后完成国家、省、市各级科研课题30余项,各类专业奖项、专利、工法更是拿到手软,编制各类标准20余项。如今,她不仅是全国人大代表,还在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等多个国家级行业协会担任首席质量、科技专家。

李洪胜前后赴美交流学习了一年半。如今,他是市政公司副总经理兼试验室负责人。“没有保证金,也没有任何书面协议,董事长就那样出钱出力照常发工资让我们出去学习提升了。”每每回想起这些,李洪胜都要感慨吴英彪的魄力,而事实证明,吴英彪给予大家的信任都得到了正向反馈。

检测公司成为市政公司的大后方,为工程提供检测情况报告,上的都是最尖端的仪器,每年都要通过能力验证的方式去获取检验资格,这个行业越来越规范,李洪胜也越干越有劲头儿。

一天的工作结束了,吴英彪检查了一下自己的“学时”,不知不觉间,全年200学时的任务已经完成。在市政独立研发的软件中,囊括了10余类培训,自上而下,每个人都有相应的学习任务。

“第一名今年已经300多学时了。”吴英彪笑道,与优秀的同事相比,自己还得继续努力。

2023-11-21 本报记者 何荣芝 吕 坤 沧州市政公司践行“无废城市”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09923.html 1 实现道路建设全产业链“再生”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