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赵宝梅 摄影报道
从建厂的筚路蓝缕,到生产的峥嵘岁月,再到企业风采与改革路程,一张张图片、一个个老物件,讲述着沧州大化几十年的时代风华。这就是位于大化工业遗存文化区的大化展览馆,由曾经的造粒塔一层改造而来,如今这里已成为文化区一大特色,吸引了众多市民参观游览。
走进展览馆,迎面文化墙上 “大化风华 1973-2016”几个大字,瞬间将游人带入大化的历史岁月。展厅分筚路蓝缕、峥嵘岁月、大化风采、改革前行等几个单元,通过老照片和老物件,讲述大化几十年的发展历程。
1973年,当时的燃化部在庐山召开计划会,明确建设沧州化肥厂,要求一年土建、一年安装、一年试车投产。会后,省里抽调多名领导干部成立沧州化肥厂建设指挥部,轰轰烈烈的建厂开始了。从打下第一根基桩,到土建完成,再到机器设备安装、造粒塔建成、天然气输气管道接通、合成及尿素车间单项试验完成,沧州大运河边的“北大荒”变成了化肥厂,一张张建设场景的老照片,是大化建厂时艰苦岁月和感人故事的见证。
投产后,大化人上下同心,争先创优,积极开展科研创新,提高生产效率,对外则加强交流,学习国外先进技术经验,与国内众多兄弟单位团结协作。无论是车间生产,兄弟单位支援大修,还是技术培训,这些照片都清晰生动地再现当年场景。而职工文化体育活动、文明新风及党建等企业风采也是历历在目。沧州大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成立后,现代企业制度下的改革和发展,也通过一组组图文传递出新气象。
展厅中,昔日工厂的老机器设备也“重出江湖”,蒸汽消毒器、空气压缩机、气体流量计、尿素喷头……这些老物件让不少来参观的市民感叹,时光匆匆,企业经历蝶变,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
大化展览馆建成后,一些退休的大化老职工纷纷前来参观,怀念曾经的工作和生活。刘刚就是其中一员。在大化工作几十年的他,退休后一直关注大化工业遗存文化区建设。当年的造粒塔变成了展览馆,他沉浸在老照片中,建厂和生产的一幕幕场景涌上心头,曾经亲手抚摸过的老物件,历经几十年后依然亲切,睹物思人,思绪万千。“当年厂里生产轰轰烈烈,尿素供不应求,火爆全国。”刘刚感慨,如今这里变成了文化遗存,展示工业历史,作为大化人,他为之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