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张梦鹤
聚焦盐碱地沉睡闲置、村集体增收无门等诸多问题,孟村回族自治县牛进庄乡在做活盐碱地经营、促进村集体增收上谋变,以“两委”班子战斗力强的赵庄子村为试点,创新集体经营“一块田”模式,走出了一条党支部领办村股份经济合作社,集体种田、村民增收的盐碱地经营新路径——
一亩地能得949块钱,原先哪有这旱涝保收的好事儿!
驶入孟村回族自治县牛进庄乡赵庄子村,路两侧的农田里,麦苗已钻出了头,寒风掠过,绿意跳跃,向来客展示这片土地的新生。
来到村里,眼中所见,又变成了火热的红。“庆丰收 赞和美”的舞台火红喜庆,红绸带踩着鼓点热情飘舞。看到村党支部书记赵立华拎来一兜兜百元钞票,人人红光满面。
这一天,对赵庄子人来说,无异于过年——赵庄子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举办首届分红大会,一大早,将土地流转给合作社的人们就来到了村“两委”。翘首期待中,就算寒风料峭,也没人在意。庆丰收、领钞票,人声鼎沸,好不热闹。
“去年把土地流转给村里时,流转费已经打到了俺卡上。无论好地孬地,一亩都能得600块钱。没想到,过了一年,每亩地还能再得349块钱分红。”8.8亩地,一年总计收入8350多块钱,70岁的村民赵连根笑得合不拢嘴。
“不种地也有钱收,原先哪有这旱涝保收的好事儿。腾出空来,给村里打扫卫生,一天还能赚40块钱呢。”另一位村民抢过话头。
“原先自己种地,刨去个七七八八,一亩地能落下600块钱就不赖。”村民蔡俊兰也深有感触,“都是盐碱地,有的地还浇不上,只能看天吃饭。要是秋播前不下雨,就种不上麦子,只能等着种一季棒子。其实家家都有买卖,种上也没啥精力管。”
去年,听说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要种田,蔡俊兰果断将家里的5亩多地交了出来。“真没想到,合作社比俺自己种得还在意。今年这么旱,他们还想着法把小麦播上了。”
“这是头一回,从地里见到了这么多回头钱。”签字领钱,村民赵金录比旁人多一份高兴。“做着个买卖,哪有空管地?交给集体种,这不相当于白捡了7000多块钱嘛!”
“一季玉米、一季小麦,总共收入72万多元,刨去给大伙儿分红的钱,村集体也能收入29万元。”人逢喜事精神爽,作为“领头雁”的赵立华,也兴奋不已。
他说,赵庄子是个典型的农业村,村里可耕种土地有1800亩。但由于多是盐碱地,再加上人们外出务工、经商,闲置的土地不少,就算种上了,收入也少得可怜。去年10月,经过商议、表决,赵庄子村“两委”决定由党支部领办股份经济合作社,整合全村土地资源,进行规模化、机械化、精细化管理。每亩地付给村民600元流转费,两季收成后再进行四六分成。
“当时提出这个想法,也有不少人质疑。经过一年实践表明,集体种田,不仅能让闲置的土地重焕生机,还给大伙儿带来了收益,也鼓起了集体的钱袋。”赵立华骄傲不已。
不断新增的种植面积,便是有力证明。去年10月,合作社流转了全村1180亩土地。再到今年夏播时,耕种面积增加到1300多亩。看到合作社种地“挺靠谱”,这段时间,又有十几户村民找来,主动要签土地流转协议书。甚至还有村民已经播完了这茬冬小麦,又改变主意,把土地流转出来。
“截至目前,合作社已流转了1550亩土地。明年,我们计划实现全村土地流转,让更多盐碱地变成分红田。”赵立华信心十足。
盐碱地的出路在哪里?党支部领办合作社,集体耕种“一块田”。
分红现场,赵庄子村的男女老少喜气洋洋。早早就来到现场的牛进庄乡党委书记吴世玺,也被这份喜悦感染,满是笑意。
“赵庄子村是我乡由党支部领办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排头兵’,率先为盐碱地综合利用和村集体发展蹚开了新路。”吴世玺说,牛进庄乡现有耕地7万余亩,多数为盐碱地,农业收入低、抗风险能力弱,村集体经济相对薄弱。他自2017年调入牛进庄乡担任副乡长,便主管农业生产。这些年,一直谋划着怎么盘活沉睡的盐碱地资源。
“早在前两年,向上级申报发展壮大集体经济项目时,我们就萌生了规模化经营土地的想法。乡里有养殖产业,如果种植业跟上,除了能收粮,秸秆还可以用作饲料,养殖粪便也能做肥还田,全乡的农业产业就循环起来了。”
为此,他多次带领各村党支部书记外出考察学习,明确了“依托新型经营主体,整合盐碱地,大力发展合作经济”的原则。
“整合盐碱地,把小田变成大田,首先能增加粮食种植面积。地块间相隔的沟垄被平整,可耕种面积随之增多。规模上来了,成本反而降低。”吴世玺说,单户分散种植,特别是收割时,村民领着收割机满地转,既浪费了时间,也增加了成本。成方连片收割,不光省时高效,每亩地也比农户单收要便宜30元钱。
由“碎片地”变“一块田”,怎么经营是关键。多番讨论后,牛进庄乡把目光瞄向了“抓党建、促振兴”。最终,确定了由党支部领办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实施规模化、机械化、精细化经营的增收模式。
“强化党建引领,是为了改变‘守着金饭碗,看着别人用,集体没饭吃’的问题。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村党支部书记勇于担当、主动作为,村‘两委’建立常态学习机制、弄懂吃透各级关于乡村振兴的文件精神,党员和代表积极出谋划策,缺一不可。”吴世玺分析道。
不仅如此,充分利用阳光村务“322”工作机制抓党建,对于重大事项的议事决策,采取“党员提”“两委商”“村代决”的工作程序,对于议定的重大事项,由村委会具体执行,村监会全程监督,并对议定内容和实施结果全程公开。
去年10月,“两委”班子战斗力、凝聚力、号召力强的赵庄子村,成了牛进庄乡集体经营“一块田”的试点村之一。
“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创新发挥了党支部的引领作用和集体智慧优势。”赵立华深有体会,“种田不仅只是村‘两委’成员的事,村民代表和网格员更是全力支持,无形中又增加了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堡垒作用。而且合作社对运营全过程和账务等充分公开,接受群众监督,也能凝聚更多力量。”
今年春灌时,赵庄子村“两委”班子成员、村民代表、网格员等轮流盯在地头撒化肥、铺水龙,只用两三天,全部麦苗解了渴;玉米播种季后正逢高温天旱,村“两委”成员和志愿者们齐上阵,有的在河边盯着下泵,安装扬水管道,有的在地头忙铺水龙,顶着烈日遍浇每一块田地,一天从早晨5点忙到晚上7点。
小麦平均亩产350多公斤,玉米每亩地收获1050多公斤鲜槌……通过党支部引领合作社,集体耕种“一块田”,两季下来,赵庄子村共收入72万多元,这才有了分外热闹的分红场面。
如今,牛进庄乡另有8个村庄也走上这条发展道路。“土地流转后,不光亩均增产20%,机械化作业成本和农资成本还分别降低了10%。明年,我们将在全乡22个村全面推进,并鼓励各村探索适合自己村情的增收模式。”吴世玺十分期待。
盐碱地如何多打粮?科学种田“良种+良法”全程护航
集体耕种“一块田”带来的新气象,不只是经营主体的改变。
众所周知,盐碱地瘠薄,再加上大田生产看天吃饭,地里刨食可不容易。为何赵庄子村“两委”接手耕种后,能交出这番喜人的成绩单?
答案,还要去地头上寻找。
随村委会副主任赵桐和中化现代农业(河北)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化MAP)的技术人员走进麦田,只见他们拿起铁锹,分别在不同地块铲起一簇麦苗。
“你看,两簇苗子,对比挺明显。这一簇苗的根部已出现暗褐色茎基腐病斑,来年得注意防治。瞧,根上的种子没包衣,应该是农户种的,而且地中茎过长,说明播得深了。这类麦苗在出苗时消耗的营养多,抗冻能力弱,冬春得注意管理。”公司技术主管王云龙一边比量着根部,一边说道,“再看这一簇,种子包衣了,是咱村合作社种的,是不是根部白净,没有病斑?而且播深适宜,根部粗壮、毛细根旺,这样,苗株营养充足,来年春天,能跟上生长需求,后期抗倒伏能力也强。”
“种子包衣、播种深度,还有地温墒情、病虫害防控……坚持科学种田,哪一个环节都大有门道。这一年来,我们可学到不少呢。”赵桐连连称赞。
没错,科学种田,管理理念和模式的巨变,便是赵庄子村走上丰收路的密码。
去年10月,赵庄子村决定集体种田后,就和中化MAP建立了合作关系。由公司提供“良种+良法”为核心的全程种植解决方案,护航种植之路。
“我们乡敢于大面积盘活盐碱地,也是因为结识了会种田的MAP这个朋友。”吴世玺说,中化MAP给村里配备了专业农艺师,是农学毕业的大学生,种地比“老把式”还有经验。“今春浇第一水时,农艺师耿立宫根据地温湿度等综合判断,比往年晚浇了几天,但麦田长势更好。”
科学种田,不只照顾好当下,还着眼于未来。
走入另一块麦田,白色展示牌醒目,写有婴泊700、衡4399等字样。再瞧地面,高低不平,被开成了一排排低垄,而麦苗,则长在垄的两侧。
这里,是赵庄子村探索更适合盐碱地种植模式的实验田。
“展牌上写的是小麦品种,今年,我们试种了6个耐旱品种,同等管理条件下,看看哪个更适合咱这边。”耿立宫介绍道。
而起垄种麦,则是在实验免耕播种技术。
“所谓免耕播种,就是收了玉米后,不再另外深翻、旋耕,而是直接播种小麦。”耿立宫说,免耕播种,是一种保护性耕作技术。“以往收完玉米,至少要深翻一遍、旋耕两遍,在这个过程中,蚯蚓等益虫就被刀片打死了。免耕播种,可以减少对蚯蚓的威胁,还能减少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省时、省工、省力、省钱。”
不仅如此,免耕播种后形成的低垄,能起到保温作用。垄间的小沟,还能积聚雨水、减少蒸腾,在一定程度上保墒。
“实行免耕播种技术,小麦年前出苗也许不会很好,但是来年春天返青期,根系吸收水分和养分能力强了,苗子就壮起来了。根据大数据分析,后期,还能起到抗倒伏的作用。”耿立宫说。
专门针对盐碱地改良的实验,也在有序进行中。今年,他们分别从种子包衣、施入化学调理剂、微生物菌剂改良等3方面入手,打造了实验田,除了明确改良成本、探索不同方法的改良效果,还将对产出粮食的品质进行检测,寻找更具有性价比的盐碱地改良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