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8日
第06版:06

三代军旅路 殷殷报国情

本报记者 杨静然

1974年,李兆新(前排左二)与战友合影

战争年代,父亲不畏强敌,浴血奋战;新中国成立后,他接过钢枪,矢志强军;和平盛世,他的儿子献身国防,筑梦军营。从战火纷飞到盛世太平,变的是时光,不变的是家国情怀,李兆新家祖孙三代将赤胆忠心深深融入了血脉。

在海兴县,李兆新家的故事,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 一家人跨越半个多世纪的岁月长河,先后从军,延续着生生不息的家国情怀。

父亲保家卫国

初心是“奉献”

“爸,咱们的队伍最后打赢了吗?”

“那天半夜,我们悄悄来到敌人的炮楼前,隐蔽起来。班长一个手势,我们就立刻出击,趁敌人不备,打了他们个措手不及……”年幼的李兆新虽然对历史还一知半解,但每当父亲讲起自己的战斗经历,他都会生出一份敬佩之情。那些惊心动魄的故事,陪伴了李兆新无数个夜晚。

“父亲是一名老八路,曾跟随部队南征北战。”如今,已经69岁的他,回忆起父亲仍是心潮澎湃。

海兴是名副其实的革命老区,是一片红色的土地。无数仁人志士用生命谱写了一段段慷慨悲壮的革命故事。李兆新的父亲李书武就出生在这里。

李书武从小失去爹娘,跟着伯父靠乞讨为生。1944年,在讨饭途中,他遇到了一支八路军部队,再三请求下,部队首长留下了他。那一年,李书武13岁,因为年龄小,不容易引起敌人怀疑,他成为一名通讯员。

李书武所在的部队是八路军渤海军区第二分区所属的某县大队。他们参加过无数战斗,攻克了许多日伪军据点。

在攻打山东德平时,李书武被敌人的炮弹炸伤,伤未愈便再次走上战场,最终夺取了战斗的胜利。

“父亲给我们讲的最多的是‘一切行动听指挥,矢志不渝跟党走’。他说这是八路军的优良作风和光荣传统。”李兆新说,新中国成立后,父亲放弃军衔转业到地方工作,在东光县从事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到盐山县负责东部地区的垦荒。1965年,海兴建县时,作为第一批工作人员回到家乡,负责物资供应和保障工作。他走到哪里,就把部队的优良作风带到哪里。

“父亲几次死里逃生,但他从没后悔过。他总说,为了国家,死也值得!”李兆新说。

父亲的大义凛然、坚强勇敢,深深触动着李兆新。他立志,也要成为一名军人。

自己投身国防

初心是“忠诚”

追随父亲的脚步,1972年,李兆新参军服役于南海舰队司令部,成为情报处一名专职译电员。

1973年,越南当局擅自宣布将南沙群岛的多个岛屿划入其版图,随后不断骚扰我渔民、民兵;次年元月,再次占领甘泉岛和金银岛。随后,战斗打响。

李兆新明白,西沙群岛是我国的海防前哨,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决不允许别国侵犯。

前方是惊心动魄的战斗,后方的情报中心也忙个不停,一份份电报如雪片般涌上他的工作案头。

“我们在情报室里译电和标图,24小时坚守工作岗位,敌人的一举一动都在我们的掌控之中。”李兆新说,那是他第一次体会到战争的紧张和残酷。他不断提醒着自己:谨慎再谨慎,任何漏译、错译都可能酿成大祸。

直至1974年1月20日,随着五星红旗再次插上甘泉、珊瑚、金银三岛的最高处,西沙诸岛全部回归祖国怀抱。

“在随后的庆功会上,总参和海军首长称赞我们是特殊战线上的英雄,是西沙海战的‘火眼金睛’‘千里耳’。”当兵数载,李兆新对父亲那句“一切行动听指挥,矢志不渝跟党走”有了深刻的体会,也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

退伍后,李兆新回到海兴县工作,曾任海兴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多年专注于红色文化的研究。

对于他来说,研究红色文化与其说是工作,不如说是流淌在血液中的使命和责任。他的内心一次次地被那些革命往事感动着、震撼着,一如儿时父亲讲述时那样。这一切都化作了一部又一部著作,记录下海兴的红色文化。退休后,他又加入海兴县老区建设促进会,继续贡献自己的力量。

儿子接过钢枪

初心是“传承”

从小,李兆新就在孩子的心里埋下了一颗强国强军的梦想种子。他把父亲曾讲给自己的故事,又讲给了儿子李磊。

李磊记得清楚:“小时候,父亲常把‘参军入伍,报效祖国’挂在嘴边。”

“爷爷为保家卫国浴血奋战,父亲接过接力棒,成为一名海军。所以我从小也有一个当兵的梦。”在李磊看来,祖父和父亲的努力并不是自己炫耀的资本,而是一种沉甸甸的使命。

耳濡目染下,他从小立志参军入伍。长大后,他成为一名国防生,从战士、班长、排长直至上尉参谋,多次受到部队嘉奖和奖励。10年军旅生涯,他始终牢记自己的使命。2019年部队实行改革,他积极服从组织安排转业到地方工作,也践行了爷爷和父亲“一切行动听指挥,矢志不渝跟党走”的要求。

尽管如此,但忠诚履职、为民服务的初心,却从未忘记,他始终以一名军人的标准要求自己。

时光如梭,初心如故。李家祖孙三代先后穿起军装,投身国防,退役后又服务地方。从艰苦奋斗的岁月到现在的和平盛世,一颗赤胆忠心,在祖孙三代跨越70多年的接力中传承着。

2021年,李兆新家获得“军人世家”称号。这是红色基因的赓续,更是信仰的传承。

2023-11-28 本报记者 杨静然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10291.html 1 三代军旅路 殷殷报国情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