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望无际的冀中平原,一阵冷冽的风吹过之后,河间市束城镇南召村增添了些许寒意。
清晨7时,天刚蒙蒙亮,村东头的卫生所里已经亮起了灯。肖保平做着准备工作,等候村民们的到来。“村里老年人多,他们常常五六点就起床,一早就过来。最近流感病毒肆虐,感冒发烧的人多了起来。”
76岁的乡村医生肖保平,被四里八乡亲切地称为“村里的120”。半个多世纪来,扎根基层,厚德行医;到了颐养天年的年纪,依然守护着一方百姓的安康。
“乡亲们身体健康,我心里就踏实。”肖保平笑着说。
2015年,学生们赠给肖保平一幅“师恩如山”的牌匾,他请人撰写了“医德六则”回赠给学生们。
誓为乡亲解病痛
不到一个小时,诊室外已排起了长队,患者有本村的,也有邻村的。屋内靠窗一侧,摆着一张桌子,肖保平正专注地为患者把脉问诊。墙上挂满了患者送来的锦旗。
问诊之后,患者可以抽血化验、拿药、输液……卫生所里一应俱全。可是,50多年前,这里却不是这个样子。
肖保平生长在南召村,初中毕业后,正当对未来迷茫时,村委会来了通知——安排他去学习医学。
南召村位于束城镇北部,位置偏僻,当时,村里连卫生室都没有,更别说是专业的大夫了。乡亲们若生病,需想办法到30多公里外的县医院看病。因看病不方便,村民们遇到头疼脑热的小病就扛着,实在扛不住,才去医院。村医,对于整个村子的意义不言而喻。
目睹了这一切的肖保平,暗下决心:一定要努力学医,为乡亲们解除病痛。
1965年,从河间卫生学校毕业后,他留在乡卫生院工作了18年。其间,他跟着老大夫学习中医,又到保定市中医院进修。就当大家都以为中西医融会贯通的肖保平,会走向更高的平台时,1983年,他又回到了南召村,担任卫生所所长。从此,再也没离开过。
笃定了要当一名好医生,他就把心思都扑在了钻研医学上。他博览《本草纲目》《金匮要略》等古今医学著作以及大量文献,撰写了30多万字的笔记和心得。发表了多篇论文,其中一篇还在“全国中医药学术研讨会”上获得了优秀论文。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肖保平不仅能得心应手地处理一些常见病和多发病,还在中医、儿科、内科等领域都有了一定建树。
曾经,一位50多岁的女患者长期食欲不振、恶心、失眠,久治不愈后找到了肖保平。经过仔细问诊才知,她是精神压力大导致的慢性胃炎。肖保平对症下药,为其缓解情绪并配合中药治疗,不仅失眠渐渐康复,慢性胃炎也有了明显好转。
甘当健康“守门人”
肖保平的脑子里,有一张清晰的地图——南召村3000多人口,各家各户住在哪儿、谁得过什么病、哪些老人身体不便需要上门,他都一清二楚。一身白大褂,背挎一只药箱,50多年来,这就是南召村和四里八乡村民最熟悉的身影。
“那时候缺医少药,出门看病只有一个木头箱子,几瓶红药水、碘酒等,中药材只能去县城买,每周要跑好几次。”肖保平说,不仅如此,他每天还要背着药箱走村串户,上门为村民防病治病。“常常出门的时候天还亮着,回来就已经黑透了。”
记得那是30多年前的一个冬夜,他接到一位患者的求救电话,电话那头,情况危急。外面雪花纷飞、寒风刺骨,吹得人站都站不住。顾不了那么多,肖保平背起药箱就向外奔去。病人转危为安后,他一直守护到凌晨3点。回家的路上,雪更大了,天更黑了,一不留神掉进了一个深坑。他拼力自救,最后抓着一棵老树根才爬上来。等回到家,人都冻僵了。但第二天,又背着药箱出现了乡陌村巷。家里人劝他再休息休息,他却说:“病人还等着我呢。”
肖保平为村民看病有个规矩:先看病,后收钱;没有钱,就不收。对于困难群众、孤寡老人等,他不仅上门去为他们看病,还一律免费。他常说:“有钱没钱,不能耽误看病。”有人问他,这么做图的是什么,他答:“凭一个人的良心、一名医生的职业道德。”
行医授徒57载
在肖保平的生活中,没有上班下班的概念,不管晚上几点,也不管患者身居何处,总是随叫随到。
因此,他也练就了一项特殊的本领——坐着也能睡觉。大家都知道,那是为病人、为生命,倾尽了全力。
50多年来,肖保平凭借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赢得赞誉无数,许多仰慕者纷纷拜入门下。
但真正来到卫生所后才知道,肖保平并不轻易授徒。
“到我这学医,得先学做人。读懂了‘医德六则’,明白了医生的职责,才能学医。”他说。
“医德六则”,即:医心慈、医表端、医风正、医志坚、医术精、医纪严。这是他行医50余载定下的规矩。
2015年,是肖保平行医50周年,他的学生们将一幅“师恩如山”的牌匾送给了他,以表达对肖保平的感恩。他找书法家写了一幅“医德六则”回赠大家,要求他们牢记一生,将其作为永久不变的行医准则。
“师父德医双馨,仁心仁术,给我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今后,我们也一定会像他一样,厚德行医,造福一方。”学生路海申说。
从1983年至2014年,肖保平先后培养了近30名乡村医生,有本乡镇的,也有外地的。让他欣慰的是,学生们都很优秀,兢兢业业、立足岗位,践行着医者的初心。
不仅如此,在肖保平家,他的两个儿子、两儿媳和孙子、孙媳也都工作在医疗卫生战线上,一家三代、七人从医,也成为一段美谈。
“只要身体允许,能干到老就干到老。”肖保平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