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县薛官屯乡翕合屯村的晾晒场上,一辆铲车忙前忙后,将一个个金灿灿的玉米投进一人多高的长方形粮囤里,犹如筑起一道金黄的墙。
“今年夏天旱,玉米产量受点影响,就这一亩地也能收上五六百公斤,比农户自种的产量还要高一些。”村党支部书记张涛笑着说,“我们还从村民手里收来了一些玉米,先在囤里存一存,等到价格高些时再卖。光这一季,村集体就有10来万元的收入。”
这是翕合屯村壮大村集体经济结出的硕果。
翕合屯村是薛官屯乡的一个普通小村,全村800多口人,有耕地2100多亩。前些年,这里并不以粮食种植为生。“我村大部分都是盐碱地,也没有灌溉条件,都是看天吃饭。这些年,村里的印刷产业发展得越来越好,渐渐地,大伙儿也就把种地这事儿撂下了。”说起村情,张涛打开了话匣子。
不过,在他看来,这被村民们“冷落”的土地,却不失为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好机会。
“我们曾到青县、东光等地考察,看到不少村子靠着发展规模化、机械化种植增收致富,感觉农业里还是有增收空间可以挖掘的。”
确定了方向,翕合屯村“两委”召集党员和村民代表开会,说出了集体种田的想法。
“赔了怎么办?”“上哪儿弄钱去呢?”人们的顾虑不少。
“这样吧,咱先试验一季,赔了算我的,赚了算集体的。”张涛的决心不小,一句话,便让众人安下了心。
他说到做到,为了筹集启动资金,用自家的楼房作抵押,贷了106万元。拿着这笔资金,去年春天,翕合屯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以每亩地500元的价格,从村民手中流转来1200亩土地,又买上种肥等农资,播下了属于村集体的第一季粮食。
为了让集体增收的想法成真,他们可谓是精打细算。
“想要增收,就得保证产量,离不开科学种田。这边都是盐碱地,土壤板结得厉害,种植前,先进行了测土施肥,通过优质肥料来养土。为了降低成本,我们都是自己去厂家谈价,最后以供货商的价格拿到了肥料。推行机械化生产,规模大、田地连片,作业成本也降低了不少。”不仅如此,秋收后,为了卖个好价,张涛还特意开车到山东的深加工企业商谈,每车粮食又多卖了几千元钱。
“按照设想,第一年约能为村集体创收50万元,但是去年300亩玉米地遭遇涝灾减产,少挣了十几万元。”虽然遇到了难题,但是30多万元的收入,还是一下子提振了村“两委”的信心,让他们从土里刨“金”的动力更强了。
去年冬天,为了减少种植风险,解决涝灾问题,他们清淤了一条沟渠。今年雨季来临前,又加紧疏通了两条沟渠。“刚疏通沟渠没多长时间,就连着下了几天雨,300多亩地一点儿也没涝。”
凭借着种粮收入,他们还购入铲车,修建了晾晒场,发展出了一个小型粮食集散场地。
考虑到为集体创收要减少风险,今年,翕合屯村“两委”又将700多亩土地转租了出去,每年就算不种田,也能收入10多万元的服务费用。
“剩下的500亩土地,我们就按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的模式耕作,靠卖粮食增收。”张涛说,去年冬天,合作社将这些地块都种上了旱碱麦,今年夏收时每亩地打了250公斤粮食。合作社还在晾晒场上面向村民收购小麦,转手卖给粮商后,又多挣了4万余元钱。
“有了这些收入,今年发放流转费时,我们没有再贷款,初步实现了自给自足。”不仅如此,他们还主动把流转费用从每亩地500元涨到了650元,让村民们也一起分享增收的喜悦。
“挣的钱,除了继续投入农业生产外,还用于村中的民生建设项目。这两年,我村一共修了3条路,还更换了一条自来水管道,让大伙儿的日子过得更舒心。”说起这些,张涛不无自豪。
精打细算为村里增收,翕合屯村“两委”还对村集体的房屋、坑塘进行盘点、发包,每年还能增收几万元。“今年,靠着小麦玉米种植、提供服务、出租房屋和坑塘,我们村增收40万元钱应该没问题。”
只是搜罗村里的资源还不够,今年,翕合屯村“两委”还组织有意向的村民去青县承包了一个温室,试种了4亩羊肚菌,计划有了成熟种植经验后,再由村集体投资羊肚菌种植,拓宽增收路。
“今年麦收后,我们还试着用石磨把自种的旱碱麦磨成了全麦面粉,吃起来口感挺不错。明年,我们计划在电商渠道推广老磨坊旱碱麦商品,通过销售特色农产品,让粮食的增收价值更高。”翕合屯村的算盘,打得更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