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工“进化”到自动化,一根弯管生产从3个小时左右缩短到1小时之内;改进完善工艺流程,使再制造清洗等环节符合环保要求,并大幅提升产品合格率……传统产业借助京津高校或机构等创新平台,对生产设备、工艺进行全面改造提升,实现提档升级的夙愿。
“大块头”
学会“绣花技”
走进位于沧州经济开发区的沧州隆泰迪管道科技有限公司,在自动化防腐设备旁,工人按动按钮,一根大口径弯管上料、加热、喷涂环氧粉末、缠绕热收缩带,几个环节衔接紧密,不到一个小时,这根弯管便全副武装,变身防腐天然气管道,将被用于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工程。
在西气东输、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工程等输气管线上,弯管的用量较多,作为重要供应商的隆泰迪公司,接到订单后,车间里就异常忙碌。以往防腐全部靠人力,根据弯管弯曲半径和口径的不同,一根弯管的防腐需要5到10人忙活3个小时。订单量大工期短,就得加班加点,导致人为偶然因素增多,可能会影响产品质量稳定。
为此,隆泰迪公司萌生了研发一套自动化防腐设备的想法。这个想法颇为前卫。据项目负责人刘景阳介绍,在业内目前还没有成功先例,想要借鉴他人的经验少之又少。
持久创新才能长远发展。公司决定自主研发,并找到了武汉理工大学京津冀协同沧州研究院寻求合作。但在论证阶段,双方就发生了分歧。双方多次沟通,研究院的团队也多次到隆泰迪公司考察指导,最终,确定以研究院的构想为基础,进行设备开发。
在开发过程中,难题接踵而至。最困难的是,弯管的弯曲半径和口径不同,结构尺寸复杂,而且不同的弯曲半径和口径组合,数量级变得更加繁琐。
最终结合武汉理工大学沧州研究院的技术指导,隆泰迪公司几百万元的投资有了回报,开发出一套适合各种弯管的自动化防腐设备,只需根据口径调整程序或更换工装,效率提高60%至70%。
武汉理工大学京津冀协同沧州研究院,2020年揭牌成立,依托武汉理工大学的优势学科,在技术服务、成果转化等方面开展科技服务,成为众多企业提档升级的左膀右臂。
再制造企业
拥有
“身份证”
近几年,国家再制造试点企业河北长立汽车配件有限公司,产品质量合格率有了较为明显的提升,2019年为95%,2022年达到99%。这得益于京津冀再制造产业研究院的技术指导。
研究院从“人、机、料、法(标准)、环、测”入手, 帮助企业改进管理体系、规范生产管理流程,使再制造产品品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进一步提升了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经济效益也水涨船高。
如今在旧件清洗环节,河间的众多再制造企业改变了以往化学药剂清洗方式,在研究院的建议下引入超声波清洗技术,大大减轻了污染,推动产业走上绿色发展之路。
最近,上门找研究院的专家做标准制定的企业络绎不绝。研究院一位专家表示,企业的最终目标是规范再制造过程,并通过第三方认证,取得国家认可的再制造资质。
再制造产业前景广阔,不少企业纷纷涌入这一赛道,但水平参差不齐,国家相关部委提倡通过第三方机构进行认证,获得认证后,企业将取得再制造管理体系认证证书,并在相关部委的网站上进行公布,为再制造企业背书。
但很多再制造企业偏重于生产,对于再制造的标准并不明确。京津冀再制造产业技术研究院作为专业机构,拥有10多位博士硕士,技术实力雄厚,他们为企业量身制定管理体系认证标准,同时,研究院和几家具有认证资质的第三方机构合作,作为第三方为河间及全国的企业进行辅导,在技术、人员、管理体系运转、工艺规范等方面给予指导。
从标准制定到末端指导,研究院通过专业的认证培训服务,已经帮河间的一些再制造企业拿到再制造管理体系认证证书,拥有了再制造的“身份证”。
协同创新
形成合力
借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机遇,各地纷纷引进京津高校创新平台助力产业升级。
位于黄骅经济开发区的河北荣泰模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尝试在玻璃瓶身轻量化上打开局面,这也是业内的一个难题。在公司和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合作成立黄骅模具制造产业技术研究院后,迎来转机。
在专家的指导下,公司在铸造环节进行改进,在铸造模具配料上下功夫,并对铸造进行工艺改良,率先在行业内攻克这一课题,为客户创造更大效益,受到市场欢迎。
研究院不仅让荣泰受益,也为众多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指导。
黄骅模具产业还积极对接北京的研发机构。北京工业大学、北京机电院机床有限公司、北京精雕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等,与黄骅模具协会和新林坡公司合作共建的塑料模具制造创新服务平台,成为众多模具企业的共享车间。背靠这一平台,黄骅模具产业实现蝶变,企业制作模具平均周期由原来的30天缩短到现在的20天;加工精度由以前的0.1mm左右精进到0.003mm;模具加工也从低端跨入中高端,产品打入汽车模具、航空航天等领域。
沧州市科技创业中心在产学研用需上下功夫,积极搭建创新平台。目前,沧州经济开发区拥有北京工业大学沧州创新研究院与武汉理工大学京津冀协同沧州研究院两个知名创新平台。同时他们积极对接东北大学,借力后者在金属材料方面拥有独到的优势,高质量发展材料产业,同时计划携手浙江中医药大学,在生物医药领域开展深度合作。
近年来,我市积极构建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承接京津冀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据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与京津高校等共建创新平台30多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