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07日
第07版:07

“绿色工厂”逐绿行

本报记者 宁美红 本报通讯员 祖天林

空气清新,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多年前,一段关于“绿色厂区”的描述,成了瀛海香料有限公司总经理于梦江心中理想的图景。经过不懈努力,多年后,这一图景变成了现实。

一次选择,两次新生

2000年,位于天津市的瀛海香料有限公司走到了企业发展的岔路口。

由于相关政策改变,公司排放的二级水源将不能再用于城市绿化使用。瀛海香料公司急需另寻可以集中处理工业废水的栖身之处。

搬迁势在必行。

在考察了江苏、山东等地后,公司决定落户渤海新区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这里交通便利,人力资源丰富,更重要的是,这是个专业的化工园区,基础设施等配套较为完善,废水能够实现在园区集中处理。”总经理于梦江说起选中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原因,“俗话说,男怕选错行,女怕嫁错郎,对于企业来说,再次选址就等于重新开局,重要性不言而喻。”事实证明,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并没有辜负企业的这次选择。

随着国家对环保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瀛海公司也必须迎接环保带来的企业阵痛。2008年,企业试生产不过1年,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相关工作人员就带来了要么整改合格要么转产的要求。设备老旧、操作不规范、管理不足,问题一个个暴露,一时间,千头万绪。“如果转产,所有的生产设备就得全部更换,仅仅这一关,就难比登天,一定程度上,转产就意味着破产。”留给瀛海公司的,只剩下环保整改这一个赛道。

然而,环保成本上升,是阵痛,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开发区相关部门帮助和支持下,企业通过了整改验收,环保理念也从此扎根。

不断试错,成环保标杆

对于园区提出的环保整改要求,于梦江并非不认可,况且,企业生产暂停,也会影响订单交付,只是,从哪里改、怎么改,企业没有经验,确实不知道该怎么办。

于梦江回忆那段日子,“只有一次机会,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半年的时间内,每天最多也就睡两三个小时。”

压力如千斤重担,但问题还得一项项解决。瀛海公司请来同行业前辈和专家,与开发区环保部门工作人员一起研究整改方案,仅仅定方案就用了一个半月。接下来,采购、安装、实施,试生产时,几乎所有的操作人员全天候驻守厂区,通过验收后,于梦江松了一口气。

然而,“合格”并不是终点,而是“优秀”的起点。

如何才能达到更高标准的环保要求?瀛海公司把外在要求化成了内生动力,“无须扬鞭自奋蹄。我们意识到,环保发展是大势所趋,必须不断更新环保设备,以适应企业更好发展。”于梦江总结道。

2011年,瀛海公司花费600多万元换上了活性炭吸附燃烧设备,经过几年运行,发现效果不佳;2014年,瀛海公司又花费几百万元,更换成低温等离子除味技术,却无法承担公司满负荷生产;2018年,瀛海公司在开发区环保部门工作人员建议下,引进了两套RTO焚烧炉,花费2000多万元,终于收到了不错的效果。“这些年,除了在环保设备上的更新,我们还积极更换陈旧设备,以适应安全环保生产的需要,这几年来,总共投入2亿多元。”

效果显而易见。据于梦江介绍,以前年收益在2000万元到3000万元间,现在能达到八至九千万元。

于梦江感慨道:“在临港将近20年,最满意的就是这里的营商环境。企业在不断的整改升级中,少不了开发区的激励和支持。”

于梦江说:“开发区经常带领企业负责人去外地参观,学习新观念新技术;在企业提升改造中进行帮扶;在安全生产中,请专家前来查漏补缺:制定完善激励政策,进行安全、环保评比,促进企业良性发展……这些大大小小的事让我们更有归属感,也更有安全感。”

如今,瀛海公司成了开发区内环保企业的标兵,不仅园区内的企业前来观摩学习,也吸引来了外地企业,成了开发区内的环保金字招牌。在瀛海公司的带领下,园区内各企业的环保意识愈加强烈,“要我改”变成了“我要改”。

企业环保意识的提升,换来了环境质量的改善,更让企业赢得了发展先机。2018年以来,随着国家环保政策的收紧,部分未提前开展环保治理的化工企业被迫停产整治。瀛海公司在同行们忙于环保治理之时,再次赢来发展机遇。某国际知名香精香料生产企业通过实地考察后,不仅同意了产品涨价的要求,还与瀛海公司签订了长期供货协议。

要绿色发展,更要绿色生活

漫步瀛海公司厂区,除了各个车间外,最显眼的要数那一排排的绿树。除了常见的速生杨外,还有塔松、金叶榆等树种,于梦江介绍说:“厂区不仅要增绿,还得添彩。”

多年前,于梦江曾见过这样一段描述:进入厂区内,空气清新,绿树成荫,鸟语花香……一个关于绿色工厂的愿景在于梦江心中扎了根。

在环保生产慢慢步入正轨后,于梦江开始装饰他心中的绿色厂区。

为了种树,于梦江没少研究。他了解到,临港多盐碱地,要想植绿,第一步,得先换土。在厂区地下,先铺上过滤碱水的管网,再铺上防止渗水的防渗布、石子、沙子、炉灰,最上面再铺上优质的土壤,这样种植的树才更容易成活。于梦江了解到,雨水更利于植物生长,为了给植物更高质量的灌溉,于梦江还在厂区建了一个8000多立方米的雨水收集池,雨季过后,正好收集满,过冬前浇灌一遍,开春后浇灌一遍,正好用完。为了更好地管理绿化,于梦江还组建了一个专门的绿化班子,“到目前,绿化总共投入了480万元,但我觉得这钱花得值!”于梦江说。

在绿树多起来后,理想中的鸟儿终于飞进了厂区。甚至,一到夏天,于梦江都不用定闹钟,叽叽喳喳的鸟叫声就能把他吵醒,于梦江乐得这样的“叫醒”服务。

今年,于梦江68岁,在临港待了二十几年。这些年,他见证了园区的变化——落地的企业越来越多,配套越来越完善,环境越来越好。而瀛海厂区内绿化面积的增多也成为了整个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内植绿增彩的缩影。“这些年,我养成了在园区内晨跑的习惯,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于梦江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当初来临港,来对了。”

2023-12-07 本报记者 宁美红 本报通讯员 祖天林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11245.html 1 “绿色工厂”逐绿行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