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斐斐 孙福军
日前,一位古稀老人专程从北京来到沧州,向沧州革命军事馆捐赠父亲肖治华留下来的一张1950年代的老照片以及证书、勋章等物。
这位捐赠者叫肖建初,今年72岁,是肖治华最小的儿子。他向沧州革命军事馆负责人介绍说:他的父亲肖治华,1950年代曾任沧县军分区参谋长,后调任北京卫戍区副参谋长,抗日战争时期长期在冀中战斗。1965年因病逝世。肖治华生前曾多次对儿女们说,有机会一定要再回他曾经战斗过的沧州这块革命老区看看,看看老区的乡亲们,看看老区的变化。如今,他的儿子带着父亲生前的照片和遗物回来了。
16岁参军为报国
说起父亲的一生,肖建初眼里满含泪水。在那个硝烟弥漫的岁月,父亲九死一生、浴血奋战的事迹总是令他动容。
肖治华,1906年1月出生于保定安国县张乡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2年,16岁的他参军。1926年11月,刚刚20岁的肖治华已在张学良部队担任连长,1931年带领部队加入吴振铎领导的东北民众抗日义勇军,参加了长城抗战,任大刀营营长。后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极为不满,对国民党军队不抗日、消极抗战、打内战更是深恶痛绝,于是,毅然脱离旧军队,回到家乡。
1937年“七七事变”后,肖治华在家乡组织了几十人的农民义勇军,并于同年10月率农民义勇军参加八路军,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肖治华在日本侵略中国、中华民族处于危亡之际,积极投身于抗日战争。历任排长、营长、团长,第三纵队副官处处长。
齐会战斗中负伤
1939年1月,贺龙率120师主力到达冀中后,先后在肃宁的曹家庄、大曹村,深县的邢家庄,河间的黑马张庄同日军进行了4次战斗,四战四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大大鼓舞了冀中军民的抗日斗志,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粉碎了日军对冀中抗日根据地的第三次、第四次围剿。
4月,河间日军吉田大队800余人进犯河间齐会一带。吉田大队曾经在进攻山西的战斗中不可一世,在平型关也曾耀武扬威,来到冀中后更是嚣张至极。贺龙趁吉田大队孤军深入之机,集中120师主力和冀中军区部队,灵活指挥,四面设伏,战胜了敌人的毒攻、火攻,连续作战三昼夜,消灭吉田大队700余人,打了一场漂亮的齐会歼灭战。肖治华在这场战斗中,率领第26区队在外围负责阻击敌人,圆满完成任务。他也在这场战斗中负伤。
1942年,在“五一大扫荡”等极其艰苦的环境中,肖治华率领冀中第36区队、45区队,坚持在冀中腹地一带对敌作战,曾率45区队奇袭安国县城,一举消灭城内全部日伪军。在杨各庄阻击战中,他率领3个连,阻击上千日伪军,掩护分区党政军领导机关撤离,在战斗中曾多次负伤。
解放战争时期,肖治华率部进军西北,后因负伤到后方工作,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北军政大学一纵校务部部长、河北省军区军政干校副校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调任沧县军分区参谋长。
1960年5月10日,北京卫戍区成立,肖治华被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任命为卫戍区司令部副参谋长、大校军衔。
这张老照片就是他在调任北京军区工作前,与沧县军分区科以上干部的合影。
儿子带“他”重回故里
肖建初说,他的名字是父亲起的,因他出生于1952年10月,新中国刚刚建立,同时正在酝酿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所以父亲就给他起名叫建初。
父亲在世时,经常给他们讲在冀中的战斗经历,讲在沧县军分区的一些故事。那时,肖建初年龄还小,记住的不多。他的姐夫张岐山,曾担任过父亲的警卫员,在战场上救过父亲的命,所以在沧州这一段详细的战斗经历,他都是后来听姐夫讲的。
受父亲、姐夫的影响,肖建初和兄弟姐妹们也都参了军。肖建初于1962年参军,1974年转业到地方工作。2008年退休。在他的心里,沧州就是第二故乡。他曾于1970年专程来到沧州,寻访父亲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工作过的沧县军分区。这次是他第二次专程到沧州寻访,并把父亲的一些物品捐赠出来,也替父亲了却了心愿。这次沧州之行,沧州的变化令他感慨万千。城市繁华兴盛、人民安居乐业,他说,父辈们流血流汗、浴血沙场,为的不就是今天的幸福生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