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开始恶化,一天来几乎脱离了机关,过着分散游击式的生活……躺在青纱帐里,望着亮晶晶的星空,忽地,一个流星擦空而过,不知去向,使我感到自然的伟大、斗争的喜悦。每当那个时候,我常和同志们说,我们现在是最快活和自由的……”
这是傅国光在1943年抗战最残酷的日子里写在日记中的文字。时隔80年,再看这本日记,依然令人动容。
傅国光是民政部公布的第二批抗日英烈之一。抗战烽火中,他以病弱之躯,担任《烽火报》《冀鲁日报》社长兼总编辑,在鬼子眼皮子底下传达党的声音,27岁就牺牲在敌人的屠刀下。生前,他写下十几万字的日记,记录了艰难岁月办报抗战的情景,其中有他对信仰、革命的追求,也有对生死、爱情的认识,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给自己以勇敢的解剖”
傅国光,是从盐山走出的冀鲁边区的八路军新闻战士。
曾在盐山县党史办工作过的宋胜凯告诉记者,历经战火,傅国光日记完整保存在烈士妹妹傅素梅手中。1986年,盐山县党史办工作人员将两本日记借到手,抄写后又将原件归还傅素梅。这两本抄写下来的日记,成为研究傅国光烈士的重要资料。
“在政治上,对于自己,不仅要做一个精细而大胆的解剖家,而且要做一个医治自己病症的圣手。现在,应该使自己陈腐的尸体躺倒下来,给以勇敢的解剖和医治……”
这是傅国光写在日记扉页上的文字。透过这些文字,傅国光的形象渐渐清晰起来。
傅国光是盐山县百尺杆村人。他幼年丧母,父亲是一位学识渊博、有正义感的中学教师。他先后在盐山高小、河北省立第二中学(现沧州一中)和当时的北平河北省立第十七中学读书,越来越深地感受到国民党政府的黑暗,迫切希望寻找救国救民之道。1935年,因为积极参加“一二·九运动”,他被学校开除。1936年,他考入西安大学不久,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爆发,他积极参加了声援张学良、杨虎城,反对内战的革命活动。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傅国光毅然放弃了在西安求学的机会,从西安返回家乡参加革命,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8年8月,盐山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傅国光先在文教科与马振华等一起开展抗日宣传教育活动;后调任冀鲁边区总战委会宣传部长、冀鲁边区文救总会出版部长。1939年初,他被调到冀鲁边区党委机关报《烽火报》,任社长兼总编辑。
“以天为帐,以地为床”
《烽火报》创刊于1938年春夏之交,其前身是冀鲁边区特工委机关报《血花》。
傅国光刚到《烽火报》时,只有十几名工作人员、2台中型石印机,报纸三日刊,4开4版,每期只能印1000多份,且没有电台,收不到延安的消息。他感到这远远不能满足抗日斗争的需要。他向党委请示,要求建立健全报社机构,扩大组织;找到出版科,请他们想方设法购买石印机;派人到敌占区买回电讯器材,自己动手组装电台;还派人穿过敌人的层层封锁,购回白纸……仅1年,《烽火报》社就有了100多名工作人员,大型石印机5台,电台也组装成功,能收到延安的电讯。5台石印机日夜开工,三日刊改为两日刊,每期发行5000份,为冀鲁边区抗日救亡运动鼓与呼。
1940年,日寇对冀鲁边区不断扫荡,办报环境越来越恶劣。傅国光带领大家辗转于宁津、乐陵、盐山一带,在十分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坚持印发《烽火报》。
1942年7月,《烽火报》改名《冀鲁日报》,傅国光任社长兼总编辑。此时,日军纠集上万兵力,对冀鲁边区不断进行铁壁合围、拉网扫荡,报社经常活动的一分区环境更为恶劣。地委书记杜子孚、专员石景芳、组织部长邸玉栋、边区妇救会主任崔兰仙等相继牺牲。傅国光带领精简后的报社工作人员轻装东进,来到盐山东部,不久,《冀鲁日报》在这里出版,并发向整个冀鲁边区。
他在日记中以革命乐观主义的笔触记录了辗转各地艰辛办报的情景。
“晚上又野露,明月清风,没有一丝云彩。以天为帐,以地为床,吸着新鲜的空气,我笑着说:‘如果不是抗战,我们想也不会想到这种美景的享受!’……”
“我胜利地微笑了”
傅国光的身体本就不太好,长期艰巨的工作和艰苦的生活使他旧疾未愈又染新病,最终病倒了。经过4个多月的休养,病情稍好,1943年4月11日,他返回工作岗位。
当时,日军经常到盐山一带扫荡。6月15日,日寇突然包围了《冀鲁日报》工作的村子。傅国光不顾自身安危,先通知其余同志转移,看到屋里有没拾净的纸,他赶紧装好碎纸。等到出门时,敌人已进了胡同口,幸亏一位大娘掩护,他才没被抓。当晚,他在日记中写道:
“我得到一次牺牲的体验,革命牺牲原是自然的,但对个人来说,却往往从偶然事件中去表现。我不知自己为什么能脱生,结果,我胜利地微笑了。”
6月底,日军再次扫荡,报社被敌人冲散了,3台石印机也被抄走。面对严酷的现实,傅国光并不悲观。他召集跑散了的部分工作人员,带上仅剩的2台石印机,由盐山转移到庆云北部,继续出版《冀鲁日报》。
9月下旬,敌人又开始了秋季大扫荡,来势十分凶猛。
9月26日晚,细雨连绵。劳累了一天的傅国光与同在该区工作的妹妹傅素梅,在庆云小魏庄一个堡垒户家中休息。第二天拂晓,几十名日伪军突然包围了村子要抓壮丁。傅国光来不及隐蔽,就被翻墙而过的鬼子抓住,同村里的青壮年一起被赶到大魏庄。鬼子见他手上没有老茧,衣服上还有墨水痕迹,怀疑他是共产党,对他用尽酷刑,傅国光只字不吐。敌人又把他绑在大树上,以死相逼,他仍不屈服,最后牺牲在敌人的屠刀下。
鬼子走后,在群众的帮助下,战友们把傅国光的遗体连夜秘密运回家乡。清洗遗体时,人们发现,他全身被刺十几刀,面容坦然安详,毫无惊恐之色。
“发着曙光的一年”
很多年后,盐山县政协原副主席吕少军翻看傅国光日记。最后一页,是傅国光牺牲前一天写下的,记述了自己的一个梦。梦中他被捕牺牲,那情景和现实简直如出一辙。看到这里,吕少军禁不住掩卷长叹:原来,傅国光早就将生死置之度外,作好了为革命随时牺牲的准备,才能那样坦然地慷慨赴义,从容就死。
“在人类历史上,这将是发着曙光的一年。人类恶魔——世界法西斯将在今年灭亡啊! 世界劳动者将获得自己天定命运的胜利。在这元旦,渺小的自己虽然依然过着平凡的生活,想到充满胜利与光明的一年,是感到庆幸与兴奋的。对那些为人类为世界的无产者而牺牲的无名英雄,却不能不怀着志念与庆悼。”
这是傅国光在1943年1月1日写下的《元旦献词》。2年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伟大胜利。傅国光,那个定格在27岁的年轻新闻战士,也永远留在了中国抗战的史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