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3日
第06版:06

盐碱地化零为整 小农户接轨大农业

■ 本报记者 张梦鹤 本报通讯员 任振宇 施桂林 韩洪安

晾晒场上忙收粮

于文举直播卖枣

家有几亩地,年轻人在外打工,没时间耕种;老农户自种自收,粗放管理效益低下……“谁来种地,怎么种地”,是盐碱地上亟待解决的难题。为了让这样的农户小生产融入到农业现代化大生产里,渤海新区黄骅市齐家务镇分类探索土地流转、土地入股、居间服务等多种经营模式,进一步激活资本、技术等要素,增强现代农业在盐碱地上的发展动能——

谁来种地?

整合资源多样经营

前两天,平日里安静祥和的渤海新区黄骅市齐家务镇西北村,着实热闹了一把。“农事服务360+”项目分红现场,一派喜气洋洋。

“卖了秋粮,我们就抓紧核算,最终算出每亩地两季总共能给大伙儿分231.5元。这样一来,算上每亩地600元的保底金,就算不种地,农户每亩地也能收入831.5元。”黄骅市信康农业科技公司负责人于文举说道。

原来,这个村的大部分农户,都参与了齐家务镇西北村集体组织的“农事服务360+”项目,将土地交由专业公司统一种植、管理,通过保底加分红的形式,实现了旱涝保收。

据了解,在齐家务镇,“农事服务360+”项目覆盖了西北村、二科牛村、小王庄村的3295亩盐碱地,由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从村民手中收储土地后,与中粮贸易公司农业发展分公司合作,委托黄骅市信康农业科技公司与各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合作种植农作物、与西北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合作进行粮食烘干及销售。

在项目中,农户除了以自有耕地经营权入股获得600元保底和纯利润的50%分红、对农事活动进行监督外,还能到基地参与生产管理,再赚一份薪金。

不同于“农事服务360+”模式,齐家务镇同西村、同东村和闫北村,则通过土地流转,让盐碱地焕发新生机。

“有了规模更便于经营,科学管理能带来更好的收成,这是村‘两委’班子的共识。”同西村党支部书记程春林说。

为了给村民争取最大化利益,同东村、同西村、闫北村将各自村的零散土地整合起来,进行了“捆绑”流转。截至目前,以每亩地600元的价格,3个村共流转出土地1万余亩,形成规模化高粱种植基地。

于文举作为大科牛村的党支部书记,也没少考虑自村盐碱地的出路。在大科牛村,无心种植的中青年,可将土地流转给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统一经营。对于目前还有种植意愿的老年人,村“两委”根据化零为整的原则,创新出居间服务模式,即由村“两委”充当“桥梁”,统计村民们的农资、农机使用需求,通过黄骅市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挂牌招标,集中采购农资、雇佣农机。

“老人们种了一辈子地,有个好收成是最大的愿望。”于文举说,留守村里的老年人经常为外出买农资犯难,有来村兜售农资的,又担心存在质量问题。

为解决这个难题,经村“两委”研究,决定由村民自愿报名,村“两委”提供居间服务,通过黄骅市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挂牌招标,统一采购种肥、商谈农机服务,进行集中管理。

“通过居间服务,把农户及零散的土地整合起来,实现了与优质资源的有效链接。”为了把好事办好,大科牛村“两委”指定专人实时跟进,提前找好存放的仓库,只待所有农资到位后,由村民凭票付钱将农资拉回家。

这种居间服务的模式,既将零散的种植需求化零为整,又让村民足不出村就买到了便宜农资,省钱、省时又省力、省心。

怎样种地?

创新管理节本增效

走进西北村的地头,农田一望无边、土壤平整松软,显然已被悉心“打理”过。

“秋收后比较旱,墒情不足,我们就没种小麦,这两天抓紧把土地旋耕了一遍,等到开春好种玉米。”于文举对于西北村的这片土地再熟悉不过,“别看只种一季,采用科学种植模式,效益照样不差。”

于文举的信心,来自于“农事服务360+”联合生产模式。

他说,有项目作依托,专业化队伍和河北省农科院零成本为公司提供全流程技术指导,因地制宜选择抗旱、耐盐碱、高产量的玉米品种,采用大垄双行、一穴双株等先进技术,实现农业生产零风险。

“不同于一般农户,我们的春玉米多在5月20号以后播种,这样就能避开春季卡脖旱的问题。采用大垄双行、一穴双株的模式,亩株数能达到6000多株,保证田间通风透光的同时,还将产量提升。”于文举说,近两年,这里的青贮玉米亩产可达3吨半,如果收粮食,玉米亩产量可达600公斤以上。

“农事服务360+”项目还为粮食增收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加持。秉承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原则,对盐碱地进行测土配方施肥,同时,利用北斗导航系统对机械设备进行优化,通过飞防植保、水肥药一体化等新技术,提高了管理的精度和效率。

“规模化经营后,管理成本也大大降低。一年下来,翻、种、收等环节至少要用上8次农机,每次作业成本至少节省10元,收割作业甚至能省上四五十元。还有肥药的花销,也降低不少。”于文举说,化整为零在增效的同时,还大大实现了节本。

农田另一边,就是西北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建起的粮食烘干塔及晾晒场。

“协助整合土地,西北村集体组织可获得每亩地30元的服务费。发展粮食仓储、烘干等服务,他们还能再获得一份经营性收入。这些粮食统一卖给中粮,每公斤价格比农户单卖要高出0.4毛钱,进一步推动了农业增效。”于文举说,这样一来,村集体和企业获利,给到农户的收益也较以往基本持平,但是省心省力、解放了劳动力,实现了三方共赢。

“整合零散土地发展现代化经营,既解决了土地分散的问题,又解放了劳动力,避免了土地撂荒。在龙头企业带动下,农户和现代化农业有机衔接,进一步提高土地价值,助力农户增产增收。”对于土地整合的影响,程春林也感触颇深。

他说,将土地流转给种植公司后,同西村立足村庄实际,收取每亩30元的土地代管费用,增加了集体收入。原先,上了年纪的村民种地变得越来越难,抗风险能力也弱,如今,由农业公司统一流转后,收入变得稳定。参与土地流转的年轻村民,也都有了“第二职业”,有的进厂打工,有的创业致富。

“把大田流转出去后,村民们有了更多精力,还有户家专心侍弄自家的桃园、红薯地,把特色农业发展得红红火火。”程春林笑着说道。

如何持续?

抱团发展携手前行

走进齐家务镇乡村振兴党建联合体产教融合直播基地,旱碱麦面粉、面花,果蔬挂面、蝴蝶面以及冻干冬枣等商品齐整“列队”,好似在告诉来访者,虽然盐碱地贫瘠,但产出品亦丰富十足,别有风味。

另一边,于文举熟练地摆好灯架,固定上手机,打开“齐家务镇乡村振兴联合体”的直播间,娴熟地和网友们打起招呼。

“朋友们,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我们齐家务镇聚馆冬枣,又脆又甜,听,咬上去嘎嘣脆,吃起甜如蜜……”伴随着他的推介,直播后台订单涌来。于文举一边直播,一边为客户打包冬枣,忙得不亦乐乎。

“盐碱地上的优质特产不少,怎么把好产品卖出好价格,我们还是想从整合资源、寻找出口上做文章。”于文举说,今年4月底,他和齐家务镇几位村党支部书记参加培训时聚到一起,在齐家务镇党委的引导下,萌生了成立党建联合体共同发展的想法。

“联合体以旱碱麦全产业链纵深发展为目标,首批由大科牛、西北、后韩等8个村发起成立,在土地托管、土地流转、农产品种植和加工上推进各村深度融合,打造出集区域共治、平台共建、产业共推、集体共赢于一体的平台。”5月20日,齐家务镇举行乡村振兴党建联合体揭牌暨旱碱麦全产业链发展签约仪式。

仪式上,齐家务镇乡村振兴党建联合体还与沧州市农科院及培训、物流、加工等多个单位和行业签署旱碱麦全产业链发展框架合作协议,着力推动旱碱麦产业实现选种、种植、管理、收获、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发展,大力提升旱碱麦品牌影响力和产业附加值。

齐家务镇乡村振兴党建联合体成立后,相继举办了文化演出、大学生农商直播大赛、全媒体联动直播及消费助农志愿服务活动、特色农产品推介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大大叫响了盐碱地土特产的知名度。

“我们不断挖掘优质农产品、进行线上直播、分析数据总结经验,就是希望能通过资源整合及线上线下的互动,为盐碱地找到更广阔的出口。接下来,我们还计划组织系列培训,提高农户们的种植、销售等专业技能,让更多小农户接轨大农业。”冬闲人不闲,于文举说出下步打算。

2023-12-13 ■ 本报记者 张梦鹤 本报通讯员 任振宇 施桂林 韩洪安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11843.html 1 盐碱地化零为整 小农户接轨大农业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