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川楼国医堂内,一场场精彩的张锡纯学术讲座受到河北中医药大学学生的一致好评。主讲人刘建,张锡纯第四代再传弟子、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张锡纯学术思想研究室主任,多年来醉心张锡纯研究,著书立说、传播学术、培养人才,创下张锡纯研究三个全国第一。为深研张锡纯,45岁读中医博士,成为从张锡纯家乡走出来的一位出色医者——
家学熏陶 创下三个全国第一
记者:您是怎样走上学习中医道路的?
刘建:我出生在盐山县圣佛镇的一个中医世家。祖父叫刘振邦,他早年参加革命,后自学中医,担任过省中医研究院中医内科主任。1954年,中西汇通学派先驱张锡纯之孙张铭勋,将《医学衷中参西录》七期三十卷的版权和未出版的遗稿尽数捐献给国家后,祖父有幸参与了新中国首版《医学衷中参西录》的整理编纂工作。他一生生活简朴,对病人乐善好施,救人无数。他一生坎坷,晚年著书立说、耗尽心血而逝。
在“向善向学、修己厚德、乐施睦邻”家风家训的影响下,我的父亲和两位叔父也都走上了中医学的道路,父亲刘少星的医术闻名乡里。而我也在这样的大家庭中,早早受到了中医药文化的熏陶。白天,看着父亲给病人把脉、开方,我在一旁帮着抓药;病人走后,不懂的问题我就向父亲请教。晚上,还要抓紧时间看各种医学经典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所以,在进入医院工作前,我就有了一定的中医理论和实践基础。
记者:您是何时与张锡纯结缘的?
刘建:这也是受祖父的影响,因为他一生痴迷医学经典《医学衷中参西录》,而且还编写了很多使用张锡纯方剂的歌括,只可惜没有编写完就去世了。所以我一直有个心愿,就是想把他没有写完的方剂歌括,继续编写下去,最终形成成果,出版发行。
那段时间,我每天除了看病之外,就是埋头编写。以至于有时为了琢磨一个准确的用字,饭也忘记吃。有时睡着觉,突然有了灵感,也会从床上爬起来,把想到的句子写下来,生怕第二天忘记了。每天基本就睡四五个小时,足足写了3个月,完成了200多首方剂歌括,其中不仅有张锡纯的自拟方剂,也记载了部分古方。
记者:《张锡纯方剂歌括》问世后,对您有哪些影响?
刘建:《张锡纯方剂歌括》的编写,初衷只是想帮祖父完成一个心愿,没想到的是,《张锡纯方剂歌括》一经面世,得到中医界一致好评,就连国医大师路志正和朱良春,也给我的作品点赞,这让我有些受宠若惊。接下来出版社的邀约,让我再一次看到了作品的价值,于是树立起围绕张锡纯继续写作的信心。
从2007年开始,《张锡纯对药》《张锡纯用药新解》《张锡纯论伤寒》接二连三出版发行,也因此创下了在张锡纯学术研究的三个全国第一:全国第一部以五言歌括形式研究张锡纯方剂的学术专著;全国第一部张锡纯对药学研究专著;全国第一部张锡纯药物研究、药物新解专著。2018年,我又在原书基础上,再次重新编著,充实内容,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发行了“张锡纯临证精华”系列丛书四册。
幸遇恩师 读博只为“张锡纯”
记者:您何时真正成为张锡纯学术传人的?
刘建:这事还得追溯到2013年。我在一次学术会议上,遇到了天津中医药大学教授、天津武清中医院院长陈宝贵,他是张锡纯的再传弟子,是张锡纯晚年在天津收的弟子柳学洙的得意门生。通过深入交流,陈宝贵教授知道我这么多年一直痴迷张锡纯学术研究,在临床上也一直思考张锡纯用药精髓,很是高兴。他鼓励我攻读天津中医药大学博士学位,继续深研张锡纯。
那一年我已经45岁了,并且已经获得正高职称,对于考博、读博的选择,很多人不理解,可只有我知道,那是我的一个梦想。在陈老的鼓励下,我废寝忘食,恶补英语,终于如愿以偿考入天津中医药大学,成为他的学生,也因此荣幸地成为张锡纯的第四代传人。
记者:博士期间的学习,对于您后来的临床实践有何帮助?
刘建:可以说帮助很大。尽管自己多年临床实践已经有了很多经验,但总感觉理论上还有很多不足之处,需要充电。读博期间,陈宝贵教授将自己从老师柳学洙那里继承的张锡纯中西汇通思想以及独到的临床实践心得倾囊相授,在研究张锡纯学术思想上又为我打开了一扇窗口,博士毕业论文的题目我选择的也是张锡纯学术思想的研究方向。博士毕业再回到工作岗位后,面对一些棘手病症,通过化裁张锡纯经典药方,往往有奇效,这让我更加坚定了继承、发扬张锡纯学术思想的想法。
培养人才 弘扬大医精神
记者:在继承、发扬张锡纯学术思想方面,您都做了哪些工作?
刘建:我深知,若要真正发扬张锡纯学术思想、壮大传承队伍,人才是关键。于是,这几年,我利用不多的休息时间,辗转石家庄、天津等各中医药大学,经常到那里给本科生、研究生授课,主讲的科目就是张锡纯和名医学术思想传承研究,以期能让中医药学子对张锡纯这位著名的中西汇通医家有一个清晰的认知,为他们埋下一颗学习发扬张锡纯学术思想的种子。
这几年,医学院校的本科生、规培生、研究生,我带了有200余人。在我的指导下,他们学术、实践并重,在张锡纯遣方用药方面多有心得,有多篇论文发表在国内重要医学杂志上。与此同时,为响应国家师承教育号召,充实民间中医药人才队伍,我在中医爱好者中挑选了一些德才兼备、对中医药文化有浓厚兴趣的人,通过师承方式,经过3到5年的悉心培养,帮助他们获得了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证书,成为能够独立行医的民间中医,有的弟子已经在当地小有名气。我对所有的弟子只有一个要求,就是将张锡纯的学术思想发扬光大,成为老百姓的健康守护者。
记者:关于张锡纯学术思想传播,下一步您有何打算?
刘建: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是一家践行张锡纯中西汇通思想的医院。2017年6月,张锡纯学术思想研究室在我院正式成立,填补了我省中医界张锡纯学术研究机构的空白,我荣幸地被任命为研究室主任。为更好地传播张锡纯学术思想,作为组织者之一,我两次参与了中国·盐山张锡纯学术思想传承创新发展大会的筹备工作,并3次在大会上做有关张锡纯研究的学术交流。近日,我院又与中华中医药学会、河北中医药大学张锡纯学术思想研究院、河北省中医药学会张锡纯学术思想专业委员会联合举办了“张锡纯学术思想研究暨京津冀中西医结合研讨会”,会上我作了题为《张锡纯用药特点》的学术讲座,得到业内外人士的肯定和赞扬。今年在市委、市政府、市卫健委的指导下,我院在南川老街建设了国医堂,以期将它打造成对外宣传、展示大医张锡纯的窗口和平台。我定期作为中医专家到那里给人们把脉会诊。同时,国医堂以张锡纯的字“寿甫”为名,在二楼设立了“寿甫大讲堂”,我先后做了几次关于张锡纯的讲座,反响不错,以后还要继续。
张锡纯是盐山人,我也是盐山人,这种地域上的交集,更让我有了一种使命感,所以立志一定要将自己家乡名医、大医的学术思想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他、知道他。他的衷中参西思想与今天的守正创新异曲同工、不谋而合。可以说,身处那个时代,他的学术思想具有伟大的开创精神,而他的历史选择和人性光辉也同样值得后人铭记。为张锡纯学术思想鼓与呼是我毕生的追求和事业,我会带着这份初心继续努力,不负使命、不负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