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魏焕光
日前,沧州地域文化研究学者、沧州市第三中学历史教师王立成的新作《幞沧丛脞录》完稿。这是一部探讨历史文化的笔记体著作,共计18万字、512则词条。作者搜罗辑录散落沧州民间的乡土遗闻等编纂成册,选材视野开阔,立意多有独特之处,既补史志之缺,又勘前人之误,部分章节一经披露便引起读者广泛关注。这部书的创作过程是怎么样的?作者对沧州文史研究有着怎样的探索?让我们走进他的史学世界。
致广大而尽精微
历时3年编辑成书
记者:《幞沧丛脞录》的创作是基于怎样的动机?从动笔到完稿大致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
王立成:我十分热爱沧州文史,一直以来对沧地风俗人文多有论及,但多为长篇大论。平时,无论阅读沧州文史典籍,还是与一些地方文化学者的交流,总会有些关于沧州乡土历史的新发现,觉得许多文化心得很有必要进行记述,尤其有必要对一些流传甚广、甚久的谬误进行拨乱纠讹。有的谬误是因史实模糊或研究不深造成的,但还有一些谬误是人为溢美家乡而故意夸大造成的。只有敬畏并充满温情地对待历史文化,才能更好地促进文化发展。
但以什么样的笔法让有关沧州乡土历史的文化心得更好地传播出去呢?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书摊淘到旧书两册:《金陵生小言》和《金陵生小言续编》,作者蒋寅,程门千帆弟子,著名学者,学问淹通,又习知旧典,所著文字高妙,隽语连珠,极具可读性。我极为钟爱,得闲便细致赏阅,次数多了,感觉蒋先生笔记体的著述方式十分值得模仿。于是,我仿贤者笔法,以沧州人文考据为精要,摭拾旧说故闻,辨伪纠讹,辑为一编,内含风俗掌故、遗闻轶事、诗话文评等。
《幞沧丛脞录》自2021年仲夏开始动笔,到2023年仲夏搁笔,轮廓才基本出来。写书期间经历了疫情来袭、母亲病逝、身体染疾等大变故。好在蹇厄之际,有编书这件事做,独坐书房,爬罗剔抉,聊以自慰。
记者:这部书稿征引博洽,纵横曼衍,贯穿古今。反响如何?后续有什么样的出版计划?
王立成:书稿以记录沧州乡土遗闻、人文掌故为主,包括古迹、风俗、饮食、贤达、交通等细目,或记述,或稽考,或风评,笔法各异,长短不拘。“幞沧”是沧州的代称,“丛脞”是说人文涉猎庞杂零散。比如,对著名作家王蒙的家世、顾炎武关于沧州铁狮的诗作作于何时、张之洞早生华发等诸多今人注意不足或说法有误的问题,都进行了考释记录,力求向“致广大而尽精微”的学术风格看齐。
书稿部分内容向读者公布以后引起一定反响。如献县籍河北大学教授刘青松评价:“沧州文献考据,当以王老师为第一。”河间文史专家李泗看后写道:“用墨一如霞晚之山,喜欢这类地方色彩浓郁的笔记。”点评虽为朋友的抬爱之词,但他们的点赞却也是对我继续踏实做学问的鞭策和鼓励。书稿完成后,希望有机会找到合适的出版社正式出版,以便与更多的读者分享沧州璀璨的乡土人文成果,让更多的人知沧州、爱沧州、宣传沧州,进而为沧州的时代发展提供一份历史源动力。
追根溯源还原真相
研究成果用于教学
记者:《幞沧丛脞录》包罗万象、纵贯古今,对今人有何借鉴意义?
王立成:《幞沧丛脞录》的创作和我喜爱读书作文、醉心沧州历史文化不可分。书稿内容虽尽为詹詹小言,却也能对沧州区域社会的发展历史进行力所能及的描摹和关涉,如名胜古迹、诗文辞翰、金石书画、风味小吃、版本目录等,不嫌繁琐,一一涉猎;用语虽然长短各异,但论证精炼、以少胜多。传统的沧州区域研究多注重历史现象的宏观性、重大性,而忽略地方文化的一些细节表达和存在特色,使人们不能尽情去感受乡土历史应有的文化丰富性和魅力所在。正是基于乡土人文内在价值的独特性,《幞沧丛脞录》尽力强化文史研究考证,系统梳理沧州区域史料,在历史留存的只言片语中追根溯源,还原历史的真相,纠讹辨伪,弥补迷雾缺陷下的混乱和不足;在深挖沧瀛文化、彰显沧州气韵中,明晰沧州文化的来龙去脉,讲清沧州文脉点滴的前世今生,为点燃地域发展的文化激情贡献绵薄之力。
记者:您研究整理地方文史的工作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做的?和您的职业有关系吗?
王立成:读沧州文史书刊、收藏沧州故纸旧籍、研究沧州乡土历史文化一直是我的兴趣所在。20年前大学毕业到沧州工作时,大学同学来沧探望,我带他参观慕名已久的旧州镇的沧州故城遗址和铁狮子。高大的城墙、威武的铁狮子让同学赞叹不已,更是震撼了我的心。众所周知,因为《水浒》林冲发配的故事,沧州留给世人荒凉贫瘠的印象。从那时起,我暗下决心,一定要找寻历史情形下的真实沧州。经过钻研沧州乡土历史,越发觉得沧州地灵天宝,是人文渊薮。特别是明清以降,更是文化传承绵延有序,英才辈出,为区域文化史的辉煌灿烂融入了浓墨重彩。
作为一名历史老师,高中历史教学中,乡土历史资源课程的开展和推广,是学生拓展历史视野、发展历史思维、提高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一个有效途径。学校积极开展了乡土历史课程,我也是其中的参与者之一。
我利用所掌握的沧州历史人文知识,结合乡土历史课程的自身特点来组织教学、开展问答,将乡土历史所能表现出的就近性、趣味性带入教学活动中,从而激发和培养了学生对乡土历史文化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参与乡土历史课程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路走来,我和学生都收获满满,在课程开展中,学生们的合作精神、自主探究意识及调查整合能力都得到长足发展,多名学生在“沧州高中学生历史小论文评选”活动中分别获一、二、三等奖,从而带动学生历史学习整体氛围的形成。而我所写的《加强高中校本乡土历史课程开展推广的有效性研究》等多篇校本研修论文发表在国家级刊物上,可谓历史教学和乡土人文研究有效结合、相得益彰的一个很好案例。
关注沧州铁狮和城池文化
文化发展应避免同质化竞争
记者:目前,在您研究的沧州文史领域里,有哪些问题是您比较关注和感兴趣的?
王立成:沧州文史博大精深,参与者也人员众多,但真正“细处着眼、小处着手、实处着力”,抓好、做深、研透的很少。有些是重复照搬旧说,缺乏新的发现,有的甚至以讹传讹,实在不该。比如,作为沧州人精神图腾的沧州铁狮子,一直是我特别关注的研究对象,铁狮子倒地到底几次、铁狮子20世纪以来的影像考镜、铁狮子的存在价值等问题都是我关注的点。另一个则是城池文化。沧州历史厚重的一个有力佐证,就是区域内遍布数个传承至今且仍保存相对较好的城池,有的甚至异常高大巍峨,如肃宁武垣城、沧州旧州城。值得一提的是,我多次对这些古城遗址进行田野考察,站在它们面前,扑面而来的历史沧桑气息特别能让人感觉沧州人文的宏阔;置身于沧州乡土历史研究的海洋中,大有不负此生的满足感。
记者:您对新时代地域文化发展有没有相关建议?
王立成:沧州的地域文化发展内涵十分丰富,既有人文历史的厚重性,又有自然资源的独特性,在当前沧州日新月异的大发展新常态下,机遇与挑战并存。为更好地促进沧州地域文化发展,必须依据自身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多样性,进行文化产业与其他相关产业的有效整合、合理有序开发,努力优化产业结构,注重打造品牌效应,推动文化消费数字化、网络化发展。
同时,有关部门应及时完善规章制度,加强联动协调,加快区域文化标准体系建设工程的科学精准服务,重视传统工艺的保护开发以及与现代元素的有机结合,积极推动动漫、微电影、音乐、网络文学等网络文化建设,努力培养和储备各类文化人才。尤其要做好对基层文化能人的扶持,做好人才数据库的建设,避免文化发展的同质化竞争,让文化发展在沧州这片光荣沃土上开花结果,进而向着打造集名胜古迹、自然生态和文化休闲于一体的旅游文化名城进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