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尹 超 摄影 魏志广
“心脑血管疾病是否有年轻化的趋势?”“癌症是否也有年轻化的趋势?”近日,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有媒体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引发关注。社交媒体中,时常会看到年轻人确诊相关疾病的新闻。
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年轻化
我国对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发病患者的调查显示,他们首次发病年龄有下降趋势,心脑血管疾病发病更加年轻化,尤其是心血管疾病。据2023年6月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布的《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显示,我国心血管病现有患者人数3.3亿,每5例死亡中就有2例死于心血管病。
“年轻人患心血管疾病确实呈增长趋势。”市人民医院心内二科主任李彬说。李彬接诊过一名28岁患者,因血糖高,导致血管堵塞,加上长期不运动,形成动脉硬化。糖尿病、高血压、肥胖、吸烟、遗传、不运动、高龄,这些造成心血管疾病的原因,除高龄之外,其他病因,年轻人并不能避免。
30岁的刘然,晚睡后经常会出现心悸,睡梦中都会吓醒。“去医院检查,也没有大问题。我就调整了生活方式、减少熬夜,一段时间后,心悸消失了。”刘然说。心慌、心悸、气短、胸闷、心律不齐……成为不少年轻人的困扰。有的是因为生活方式导致的生理性的心脏不适,有的却已成为病理性的。熬夜、喝咖啡、酗酒、吸烟、剧烈运动,这些行为都会给心脏带来“压力”,也增加了青年卒中风险。
李彬介绍说,远离心脑血管疾病,要积极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关注身体带来的一些不适信号。
这些因素或致年轻人“重伤”
除心脑血管疾病外,横向比较来看,国家癌症中心数据表明,忽略人口老龄化影响,大多数癌症发病并没有呈现年轻化趋势,但个别癌症,如前列腺癌发病年龄分布正逐渐趋向于年轻人。纵向比较来看,年轻人重疾发病率亦有所提升,重疾年轻化,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
究其原因,一方面,有体检更加普及、检测水平提升的影响。另一方面,人们的生活方式逐渐发生转变,例如在饮食方面,不少人的膳食中粗粮吃得越来越少,油脂吃得越来越多,营养不均衡;在运动方面,久坐时间的比例越来越高,主动运动锻炼整体不足。此外,和老年人相比,年轻人还面临着更多的心理压力、焦虑紧张等问题。种种因素叠加在一起,造成重大疾病愈发年轻化的趋势。“形成疾病的多种因素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会互相影响。”李彬说。半夜的加餐、戒不掉的烟酒、熬不完的夜、操不完的心,看似寻常的习惯,长此以往却可能诱发各种疾病。
改变生活方式 拥抱健康生活
借助智能设备辅助运动并实时监测动态心率,成为不少年轻人的选择。“每天会认真看智能手表对一天健康的总结,运动量不够的话,第二天会增加。”市民王静说,改变生活方式,先从电子监测开始。
像王静一样,当下,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积极探索适合自己的养生之道。从购买各类专项筛查、保健产品和健康保险,到购买食物时更加注重含糖量与营养成分;从跟着健身博主练习健身操与八段锦,到周末来一场说走就走的远足锻炼。或许只是点滴细节的改变,却反映着年轻人热爱生活、拥抱健康的尝试与追求。
每个人都是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面对重疾年轻化的趋势,个性化的养生尝试值得鼓励,同时,认定目标、养成健康规律的生活方式,才是真正消解焦虑、预防疾病的良药。保证充足稳定的睡眠,培养良好的饮食和运动习惯,营造积极的人际关系,定期接受规范化的体检……少一些放纵、多一分自律、加一点坚持、带上良好的心态,才能拥抱健康生活,享受美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