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金丽 本报通讯员 陈子康 摄影报道
早在1987年,他就把镜头对准任丘大鼓。后来到文化馆负责非遗工作。从濒临消失的地方民俗文化,到县市级、省级、国家级非遗;从非遗出书、非遗进校园、非遗登上全国舞台,到建非遗馆、联合各省市策划全国非遗展,他和非遗的故事已有36年。
12月5日一早,赶到任丘采访金洁时,他正带着10多名市民参观非遗馆。辛安庄民间音乐会、任丘大鼓、东姜老调、古建青砖制作技艺、阴阳八盘掌……每到一处,他都好像是在历数自家的珍宝,娓娓道来,亲切无比。
在一面直径2米左右的大鼓面前,金洁停下了脚步。他从这面大鼓的历史讲起,一直讲到自己1987年第一次拍摄任丘大鼓时的情景。
“我和非遗有36年的感情了。”他手摸大鼓语调轻柔地说,那身大红色“文化志愿者”的衣服,在灯光的照射下格外鲜明。
只一眼就是半生
1987年,金洁18岁,初学摄影。
在寻找拍摄对象时,任丘大鼓好像也在寻找他一样,不经意间闯进了他的镜头。
早年间,每年阴历正月十三,任丘民间自发举办大鼓会。鼓手们抬着大鼓,从西城墙走起,遇有商户摆上茶桌,鼓手们就放下大鼓,酣畅淋漓地敲上一通。就这样一路走、一路敲,各村的大鼓队碰到一起还会打擂,看谁敲得更响。
那一回,金洁端着相机上街,忽然就被这震天撼地的鼓声吸引了。镜头一对焦,鼓手们敲起鼓来那自然扭动的身躯,鼓槌上那飘舞飞扬的红绸,还有那威风凛凛硕大无比的鼓面,无不充满力量和美感。他拍一张、赞一声,追着鼓手跑,快门按不停。
照片洗出来一看,他惊住了:虽然摄影技术稚嫩,拍出来的画面却帧帧都有可取之处。他暗想:自己这回算是找到可拍的东西啦!
他欣喜若狂,此后,带着相机追着大鼓跑。拍完了街市,就骑自行车下乡进村,这一拍就到了1995年。
那一年,央视“东方时空”来拍任丘大鼓。金洁时任文化馆副馆长,负责联系并协助拍摄。当时,央视记者分两组,一组早晨5点进村,拍摄装鼓的过程,另一组直达鼓会现场。眼瞅鼓会马上开始,可车辆还没到。央视记者背着摄像器材一路小跑,金洁紧跟其后,深受感染。从此,弘扬任丘文化,他更多了一份责任和担当。
2003年,我国非遗保护工作正式启动。金洁一下子想到自己拍了10多年的任丘大鼓。这算不算非遗?任丘还有哪些非遗?这些项目现状如何?如何传承保护……
于是,他一头扎进了非遗的天地。
抢救式挖掘 弘扬地域文化
任丘非遗的故事,都装在金洁的心里。
在梁召镇,辛安庄民间音乐会闻名遐迩。乾隆皇帝敕封其演奏的《关公辞曹》是每年鄚州庙会的“开光第一曲”。音乐会由管、笙、曲笛、云锣等9种吹打乐器合成,演出分文武场,少则15人,多则40余人。音乐会典雅壮观,具有古朴雅致、幽静舒缓、意韵悠扬、绵绵不绝等特点。2008年,冀中笙管乐——任丘辛安庄民间音乐会成为第二批国家级非遗。
金洁知道,辛安庄音乐会是燕赵文化长卷中一抹灵动的异彩,对研究古典民间音乐有较高的学术价值。申遗成功后,为了挖掘整理乐谱,他去过不知多少趟辛安庄村,和很多老艺人成了朋友。他们保留下30多首曲谱,《泣颜回》《关公辞曹》《山坡羊》……每首乐曲都蕴藏着一个美丽的故事和传说,但因为演奏起来有乐声而无歌词,这些曲谱背后的故事,只有几个老艺人说得清。金洁请他们口述出来。可惜的是,仅整理出6首,老人们就先后因病离世了。
这让金洁感到,必须争分夺秒、抢救式挖掘非遗,才能和时间赛跑,尽可能地把它们保护下来。
2006年,任丘大鼓成为省级非遗,还亮相省文化艺术节闭幕式。但鼓手年龄偏大,同一曲目有十多个不同版本的鼓谱,传承上面临诸多问题。金洁决定多管齐下,让任丘大鼓重焕生机:一是推广天门口村“巾帼大鼓队”的成功经验,另辟蹊径,号召村里的妇女学大鼓,让大鼓得以传承;二是提高大鼓表演的审美性,增加了鼓槌穿花、闪转腾挪、凌空飞跃等动作,使大鼓表演更有气势和美感;三是统一了民间鼓谱,便于传播和学习。在金洁和大鼓非遗传承者们的共同努力下,任丘大鼓先后亮相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倒计时500天的鼓乐庆典晚会、上海世博会河北活动周、世界音乐教育大会、京津冀文旅产品推介会等活动,还两次在北方鼓王争霸赛上夺得“银鼓王”称号。
金洁喜欢骑行。只要一有时间,他就骑着小赛车出发了。任丘的村村落落,都留下过他探寻、挖掘、保护、传承、拍摄非遗的身影,也因此交下了很多朋友。天门口村的赵树谦就是其中之一。赵树谦是任丘大鼓和任丘剪纸的双料非遗传承人。说起金洁,这位朴实的老农笑了:“老金可真不赖,我们30多年的交情了,他支持我们搞大鼓创新,任丘大鼓才有了今天新的繁荣。”
非遗文化密码亮起来
金洁是文化馆馆长,也是一名公益人。2012年,他自发组织成立任丘市文化志愿服务队,同时创办公益文化百姓讲堂,在文化普及和推广中,非遗占了很大比重。
怎么促进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非遗活起来、火起来?金洁一直在寻找破解之法。
挖掘非遗最核心的文化密码,让古老的艺术登上更高的殿堂,是其一。经金洁多方联络,中国音乐学院为辛安庄音乐会举办演奏会和研讨会,专家不仅高度评价了辛安庄音乐会曲谱的价值,中国打击乐协会还吸收这些来自任丘的农民打击乐手为会员。大学生还专程到任丘学习古民乐。金洁还说动书法家施晗,请他书写工尺谱。采访中,金洁拿出《辛安庄民间音乐会曲谱集》说,有了这本书,辛安庄音乐会就能永远传下去,去世的老艺人们也可无憾了。
把非遗带进公益文化百姓讲堂,开展非遗文化进校园、进社区,是其二。如今,任丘不少学校开展了大鼓、剪纸等非遗进校园活动,因为有了统一的鼓谱,经过简单培训,音乐老师就能按谱教学,任丘大鼓得到了很好的普及。
金洁还有很多金点子。随着任丘非遗馆、任丘文化记忆馆陆续开放,一批由小学生组成的非遗讲解员也上岗了。这些小学生每人负责一个板块,每逢周末就来义务讲解,成为非遗传承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传承保护非遗,金洁还有个秘密武器,那就是摄影。从18岁的青葱少年“小金”,到鬓染秋霜54岁的“老金”,他一直用相机记录着任丘地域及部分雄安新区的70个非遗项目。今年,作为策展人,他联合全国20家文化(群艺)馆发起组织了“我们的中国梦非遗主题摄影联展”,在多个省市展出,并进行了线上展览。他还将自己主编的550多册、6种非遗书籍无偿捐献给各学校。
马上又到周末了,金洁计划着一场新的非遗摄影活动。他说:“每天都这么忙忙碌碌。”顿了一下又补充,“在非遗的路上,不知道为什么,总是停不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