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吉林大学根据大数据为千名考研贫困生“悄悄”打钱的消息,引发网络热议。校方表示,此次累计向家庭经济困难的1000名考研生发放了近80万元考研补贴。
据媒体报道,吉林大学根据大数据筛选,确定了需要帮助的考研学生,并“悄悄”把补贴发放到学生饭卡里,而且,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面试,还为每位贫困学生赠送了一套用于面试的西装。
吉林大学的这种做法,彰显了大学应有的人文情怀,让人感到暖心和感动。网友们纷纷称赞,这是“最好的招生简章”。
助学补贴,本就是制度扶助与人文关怀的结合,有助于贫困生“生活上多一些保障,心灵上多一些温暖”。但在一些学校,学生申领补贴时,还需要上台集中领取,发表感言。这样的方式,其实是对贫困生自尊心的一种伤害,一些贫困大学生为此宁可放弃申请助学金。
对于学生而言,学习是第一位的,通过助学金给予贫困生经济上的帮扶,帮助他们解除“后顾之忧”,有助于帮助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让贫困生和其他大学生一样,在书写精彩人生的同时,为社会贡献更大的价值。
事实上,助学金如何用到真正有需要的贫困生身上,也给高校带来了不小的考验。让助学金评选既能遵循程序正义、评选公平的原则,又能在操作上更加人性化,用更加贴心的方式让贫困生得到“润物细无声”的关爱,高校需要有更多“想贫困生所想,急贫困生所急”的换位思考。吉林大学根据校园卡的消费金额等大数据精准摸排,定向补助,“悄悄打钱”给贫困学生,就是一种非常人性化的做法,也因此得到了普遍肯定与赞誉。
教育,是社会阶层流动的重要渠道,承载着寒门学子及其家庭“知识改变命运”的厚重期望。然而,“再卑微的骨头里,也有江河”,助学金评选既不能损伤贫困生的权利与尊严,又要达到精准助学的目的,执行政策的过程当中需要保持刚性和柔性的完美统一。吉林大学的做法,值得肯定,更值得借鉴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