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周洋)“战争年间,大伯曾积极参加抗日宣传活动,后来在重庆从事革命工作时牺牲,至今家人不知道尸骨葬在何处……”近日,63岁的渤海新区黄骅市常郭镇前排村村民刘俊营找到记者,希望借助《沧州日报》及社会力量,帮他找寻其大伯刘尔旬的相关线索。
刘俊营提供的1992年由中共沧州地委党史研究室编著的《津南烽火》、1995年由天津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沧州历史(试用本)》等资料,零星记载了刘尔旬的相关信息:1933年,刘尔旬考入沧县直隶省立二中(现沧州市第一中学),入学后,他受到先进革命思想熏陶,与孙敬文、何启君等进步学生代表积极开展抗日宣传活动。1935年“一二·九运动”时期,刘尔旬还曾积极联合爱国师生,策应北平(北京)学生罢课游行。1936年4月,时任共青团津南特委书记的孙敬文从北平返回津南,联络刘尔旬等人成立了“津南武装自卫会”,推动沧州地区抗日运动的开展。
刘俊营说,“七七事变”爆发后,刘尔旬暂时回到家中,在周边区域开展爱国主义演讲等活动,宣传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思想,在群众中产生了积极影响。据沧县县委组织部、沧县县委党史办等编辑的《中国共产党河北省沧县组织史资料(1926—1987)》等资料显示,1938年,沧县第六区中华民族革命战争总动员委员会成立,首任主任为刘震寰,第三任主任的名字为刘尔勋。记者发现,“刘尔勋”虽然名字中最后一个字不是“旬”,但“勋”和“旬”发音相同,且书中记载刘尔勋负责在毕孟、李家铺、东西官庄一带发展群众进行抗日运动,而刘尔旬家乡前排村就位于毕孟一带,所以文中的“刘尔勋”很可能就是刘尔旬。
刘俊营说,1940年,大伯前往河南读高中,期间在当地开展一系列抗日工作,还遭到了国民党反动派的迫害,后前往位于重庆市的四川省立教育学院就读。“长辈们在1945年底收到了大伯一位同学的来信,信中提及大伯已经在1944年牺牲于重庆,后来,这条信息又在大伯的另外一个同学那里得到印证。”他说,依稀记得长辈们说过,有传言大伯遗骨埋在重庆十八中学附近,但具体线索无从考证。
记者了解到,抗日战争时期,重庆是当时国民政府的陪都,各方形势错综复杂。刘俊营说,大伯在重庆是如何牺牲的,具体埋在何处,家人一直不得而知。这几十年家人曾多次寻找,但因种种原因无果,也成为全家人心中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