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重庆渝中区武协主席、国家级燕青门正骨派第八代掌门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燕青门正骨疗法传承人朱怀宇携武协人员到访沧州,与沧州武协交流技艺,共话武术传承。
寒风呼啸,却挡不住大家的热情。在沧州武术界有关领导及家乡人的陪同下,朱怀宇带领20多位重庆赵锦才门人来到沧县李天木镇崔庄,在赵锦才墓前举行了隆重的仪式,纪念一代武术名家赵锦才。
一
赵锦才出生于1904年,字云阁,是沧县李天木镇崔庄人。他自幼拜本村朱师父学习燕拳,不仅智慧过人,而且练功十分刻苦。20岁时,便已闻名乡里。
习武之人,都精通医术,赵锦才也不例外。他既是一名武术家,又是骨伤科专家。1927年,他从沧州到重庆;1936年,在南京中央国术馆任教官;1953年,赵锦才代表西南地区到天津参加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及竞赛大会,荣获金牌。而后多次进京参加全国武术比赛。
抗日战争爆发,他随中央国术馆经昆明、贵阳辗转来到重庆。经中央国术馆推荐任教官。他还先后在重庆大学、重庆国术馆、川东师范大学等地教授武术。在赵锦才的精心培养下,大批高徒脱颖而出,很多人纷纷奔赴抗日前线,英勇杀敌。
当时,他在鹤庆路开办了伤科医馆,名号“国医伤科赵锦才”,匾牌由爱国将领冯玉祥所题,给不少在重庆工作的中共地下党员治病疗伤。战场上的大批伤员也被运往这里医治。
赵锦才乐善好施,但对钱财却看得很淡。有的患者家里贫穷,来找他看病,他从不收诊金,还自掏腰包给病人出回家的路费。高尚的医德感动了当地百姓,医馆内挂满了锦旗。
二
重庆渝中区武协主席朱怀宇是国家级燕青门正骨派第八代掌门人,继承了赵锦才的遗志。他说,师祖赵锦才曾亲自为贺龙元帅等国家领导人治疗骨伤。
1957年10月,赵锦才当选为重庆武术协会副主席,他广收门徒,教授燕青拳、螳螂拳,传授中医正骨术,培养了大批高徒,朱正刚、李毅力、熊延忠等一批武林健将都是他培养的。因仁义侠骨,非常受人尊重,教授学生不收分文,并经常对学生进行武德教育。
“他不仅传授武术技艺,还教大家如何为人。就这样,师祖的训诫一代一代传承了下来。教出的徒弟都中规中矩、人品端正。”朱怀宇说。
1958年,在重庆市政府的邀请下,赵锦才牵头创办了重庆市中医骨科医院。当时,重庆市政府特批赵锦才每月280元的工资待遇,以示对他精湛医术的重视。在医院,他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培养了一批武医于一身的骨伤科医生。
上世纪60年代初,赵锦才作为医学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待遇,为创办医院作出突出贡献。
赵锦才的挚友朱鄂,毕业于黄埔军校,抗战时期曾到重庆。1948年临终前,朱鄂将5岁多的儿子朱正刚托付给了赵锦才。他将孩子接到家中养育,视如己出,还将燕青拳及燕青门中医正骨诊疗技艺倾囊相授。朱正刚后来成为重庆燕青门中医正骨第七代掌门人。
如今,燕青门正骨医术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朱正刚的儿子朱怀宇继承父亲衣钵,成为第八代传承人。
盛行在西南重庆、成都一带的燕青拳、中医骨伤科医术,正是由于赵锦才的诲人不倦才得以传承发扬,并在西南地区生根发芽。
三
2016年10月,朱怀宇率20多人的武术代表队参加了第九届中国沧州国际武术比赛,取得了4金、6银、4铜的优异成绩。比赛结束,朱怀宇带着徒弟们来到沧县李天木镇崔庄村,这里是他们的“根”。
在赵锦才墓前,弟子们焚香、跪拜,大家还参观了赵锦才故居和学医练武的地方。
回到重庆后,为纪念赵锦才的医德武艺,朱怀宇在他的医院正厅建起“赵锦才纪念馆”,并把每年的3月5日定为他们的祭祖日。每到这一天,他都会带领众弟子诵读门规,教育他们要恪守德行,这在当地影响很大。
这些年,沧州、重庆因武术相牵,一同传承着赵锦才的武德和医术。朱怀宇说:“对我们燕青门的习武者来说,到了沧州,就找到了武术的源头。我们非常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