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1月02日
第06版:06

小巷深处

藏着一座百年老宅

本报记者 杨静然

▲老宅保持着百年前的模样

▶张遵芳说起宅院的故事滔滔不绝

屋顶上造型精美的瓦片

几天前,一位文化爱好者告诉记者,捷地村里藏着一座百年老宅,于是随之前往。沿运河一路向南,很快到达了目的地。村子枕河而立,街巷蜿蜒曲折,寻觅许久后,终于在一条小巷深处找到了古宅的身影。

张良谟,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名字——他是天津福星面粉厂、沧州面粉厂的创始人之一,但史料里关于他的记载却寥寥无几。原来,他的宅院就藏在这里。

如今,这座老宅虽有些许破旧,但走近的一瞬间,还是惊叹不已:青砖黛瓦、雕梁画栋,门窗廊柱全是纯木料打造,高大气派,一看就不是普通人家。

正当我们沉浸在这座老宅古朴典雅的气质时,主人张遵芳从一旁的房子里走了出来。他是张良谟的侄孙,今年72岁。在他的讲述下,这座百年老建筑和它背后的故事也逐渐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一砖一瓦 凝聚历史

“这里原来是会客厅,会客厅前是门廊,沿着门廊向东就是大门,正冲着街巷。当年,门口还有两座石狮子。”张遵芳一边讲述,一边打开了宅院的大门。

走进屋内,木香弥漫,那些梁柱、斗拱、椽檩依然紧紧榫卯相扣,稳固地支撑着这座老宅。岁月的痕迹,镌刻在这里的每一个角落。

张遵芳说,这座老宅的主人张良谟,是他的大爷爷。张良谟兄弟四人,排行老大,和他爷爷是亲兄弟。

张家世代务农,居住在运河边。到了晚清时期,这个庞大的家族发展到了40多口人,几亩田地养活不了一家人,他们过着食不果腹的生活。作为家中老大,张良谟很小便出门打工,扛活、装卸,一路漂泊到天津。

“俺大爷爷长得高大英俊,头脑灵活,也肯吃苦。”张遵芳说,张良谟在天津打工多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颇受人赏识。他抓住机会,和别人一起创办了天津福星面粉厂,又参与了沧州面粉厂的创建,潜心经商,一家人的生活也逐渐改善。

张遵芳曾听父亲说,大爷爷先是在天津盖了一处房,而后又回老家盖了这处房。大概是在光绪末年。当时,包括砖、瓦、木料,所有的建筑材料都是从天津经运河一路运回来的,就连盖房子的木匠、瓦匠都是从天津请过来的,在四里八乡曾名噪一时。

“房子一百多年了,有多处损坏,但即使屋顶掉下来的瓦片,我都会仔细收藏保管。”说着,张遵芳和老伴儿拿出了几片瓦,雕饰各有不同,有祥云,有花纹,更多的是没有雕饰过的灰瓦。据说,是为了防止屋顶积水而特意设计的。

他还说,最初的老宅面积要比现在大得多,占地三亩多,有几十间房,北侧依偎着运河。张良谟多年在外打拼,除了每年回家探望母亲,很少回来居住。

远处是高楼林立,眼前的张家宅院还停留在一百多年前。恍惚间,我们仿佛穿越时空,来到了岁月深处。

为国为家 兴办实业

张良谟是谁?

在厚重的历史扉页上,他只留下了一句简单的介绍:张良谟,天津福星面粉厂、沧州面粉厂的创始人之一。

但他又是一个不能抹去的名字,因为,他参与创建的天津福星面粉公司,是天津市第二大知名面粉生产企业,新中国成立后在面粉行业中率先实行了公私合营。而他参股的沧州面粉厂,在历史上的意义更是不言而喻。

这一切,还要从张良谟与一个人的相识说起。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那个国家蒙辱、人民蒙难的年代,一批有理想、有信念的实业家和有识之士不断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而后,民族工商业如雨后春笋般崛起。

彼时,张良谟已经是同顺永斗店的副经理,精通小麦的收购,是面粉业的行家。私下里,他和东家刘彭久交往甚密,对方一直想干实业,他便建议筹办一家面粉厂。经过筹措资金,天津福星面粉公司于1920年正式建成并投产。

第二年,张良谟又出资,和徐锦堂等人共同建立了沧州市面粉厂,厂址在南川楼。当时,名为“富利育记面粉公司”。

但在战争年代,两家面粉厂都历经坎坷。

天津沦陷期间,由于日本人强行管理,福星公司经营趋于困难。因为与日商的竞争矛盾,作为福星公司协理的张良谟被抓,监禁几个月后,才得以释放。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政府发动内战,国内产麦区多为解放区,小麦收购困难,再加上美国面粉倾销,福星公司生产经营更加困难,勉强维持到天津解放前夕。1953年,福星面粉公司成为天津市第一批公私合营企业,改名为天津市人民面粉厂。

而1941年,侵沧日军强占面粉厂,改名为“沧县朝日面粉公司”。沧州工人在中共地下党的领导下,千方百计与日军斗争,破坏生产。1947年6月15日,沧州解放,面粉公司回到人民手中,交由渤海行署一分区接管,改名为“沧州市大兴面粉厂”。1948年11月25日,面粉公司移交由朱德总司令任名誉董事长的北京新中国经济建设总公司。沧州市面粉厂在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在国家实行粮食统购统销的近50年中,为保障军队和市民口粮供应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百年老宅 历尽风雨

关于张良谟的生平经历,张遵芳也不甚了解,只通过父亲在世时的讲述,拼凑出零散的记忆。但他留下的这座古宅,却在一百多年里历尽沉浮。

1937年9月,日军攻陷捷地后,在这里制造了惨绝人寰的惨案,还占领了张家这座古宅。

“父亲在世时曾说,光在俺们家西院住着的就有120多名日军和汉奸。这之前,俺们家老少已经搬离了这里。”张遵芳说,汉奸刘佩忱曾在这里驻扎。沧州城解放前后,张家宅院曾作为区部的临时指挥所。再后来,捷地公社就搬到了这里。

有一段时间,张家日子紧,便把北边几间房卖了出去。到现在,只剩下了南面的三间房和院子。房子空了出来,没有人居住,但时常有人打听想买,都被张遵芳拒绝了:“现在留着,就图个念想,想想祖上的荣光。”

“其实,打盖了这房,家人也没住过几年。大爷爷更是很少回来住。”他说。

20世纪50年代,张良谟病逝于天津,但故土情深,去世后,埋葬回了老家。每年清明节,他的家人都会从天津赶回来祭拜。

张遵芳和家人一辈子住在运河边,挨着老宅。没事时,便过来修补修补,到运河边散步游玩。“电视剧《换了人间》里有一段,毛主席表扬天津面粉厂在战争期间为国家作出的贡献,这段故事我翻来覆去看了多少遍,总觉得有俺们张家的影子……”说着,张遵芳笑了。

历经沧桑的张家老宅,见证了百年历史。城市的新与旧、过去与现在,在这里融汇得恰到好处。

2024-01-02 本报记者 杨静然 小巷深处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14100.html 1 藏着一座百年老宅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