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李其征 通讯员赵智星 李敬 南宝通)日前,在南皮县刘八里镇刘秀才村,刘某因冬小麦浇水问题与邻居发生矛盾,正好被日常巡视的网格员发现,经过耐心调解,两家矛盾得到妥善解决。
据了解,刘秀才村实行“网格化”管理制度以来,共设置25个网格小组,聘请资历经验丰富的老党员、老乡贤、老教师、老代表、老乡土人才“五老”担任网格长,并配备有潜力干劲的年轻办事员,有效增强了网格小组的号召力和落实力。目前,村里信息传达、安全排查、邻里纠纷等问题都能第一时间得到迅速妥善解决,真正做到了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村庄。
这是南皮聚焦“民呼我为”把网格管理做“细”做“微”的一个缩影。自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南皮积极推出“小网格、微记录、细账单”,通过党建统领,延伸基层治理触角,实现了矛盾纠纷、家庭困难等早发现、早处理、早解决,构筑起社会稳定的坚强堡垒。
“小网格”汇聚民情“大数据”,完善建立“民意清单”。构建贯通县乡村三级治理“微网格”,按照10至15户标准进一步划小网格,覆盖每一条胡同、每一栋楼宇、每一个家庭住户,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网格体系,做到服务有效覆盖。以主题教育为契机,聚焦群众、走近群众,从群众最关心、最迫切、最现实的问题入手,组织党员干部进村入户,开展“听民声、聚民智、暖民心”大调研,1920名县直机关党员到居住地党组织报到当好义务网格员,准确掌握责任网格中的“人、事、物”,做到家庭情况清、人员类别清、区域设施清、隐患矛盾清。目前,全县共设置乡镇网格长9名、片区(社区)网格长105名、村(小区)网格长451名、胡同(楼栋)网格长11758名,网格员2万多名,共梳理民情信息1.8万条,分类上报处置,形成民意清单,为零距离贴心服务群众打下坚实基础。
“微记录”发挥治理“大能量”,搭台会诊“疑难杂症”。建立“网格吹哨—乡镇响应—部门报到”联动机制,将大事小情全部纳入平台跟踪督办范围。在农村,成立9个“书记工作室”,把一批有经验、能干事的村党组织书记聚集起来,共同解决农业生产、信访纠纷等问题,合力攻坚村集体经济发展等重大课题。(下转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