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七七事变”后,侵华日军迅速占领了北平和天津,然后沿铁路线不断向南进犯。攻打到青县马厂,日军遭遇了我守军的顽强抵抗。驻守马厂的将士们同仇敌忾,虽最终以失败告终,却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
或许是战斗的惨烈出乎了日军的意料,也或许是中国军民的英勇奋战震惊了日军,马厂阻击战被编入日本书中,这恰恰成为了日本侵华的又一罪证。
发现这些书的,是青县人李庆伟。40岁的他,虽然没有亲身经历过战争,但多年钟情于红色文化的研究。近日,他向记者介绍了与这些侵华证据相关联的故事。透过他的讲述,我们也更加清晰地了解了那段历史。
“军事迷”年少钟情历史
初见李庆伟,成熟稳重,黑色眼镜下一双睿智的眼睛炯炯有神,言语中掩不住缜密的逻辑。那是多年研读历史培养出的思维方式。
从他记事起,就对历史格外感兴趣。别人家的孩子放学就出去玩,他却喜欢待在家看书。家里的书看完了,就去同学家借。父母给的零花钱,全都被他攒起来买了各种书。高中时,他俨然成了一个“军事迷”——能准确地说出两次世界大战中交战双方的人员配比、武器装备;了解每种武器的特征;当代历史的每一次战争,他都了如指掌。到了大学时,他开始专注研究国内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走在沧州、青县的每一条街巷、每一座建筑前,李庆伟都能说出这里曾经发生过哪些战斗,大到排兵布阵、交战过程,小到将领的名字、武器装备。
2003年左右,搜索引擎刚开始兴起,他便借助网络平台查阅到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这些资料散落在世界各地,收藏于博物馆、图书馆中。时至今日,学习和阅读历史,已经成了李庆伟生活的一部分。
2022年,他通过网络在日本一所大学的图书馆里,发现了抗日战争时期日军侵华作战的情况。令他意外的是,在1938年日本出版的一本书中,对马厂阻击战有详细的描述。不久,他又陆续发现了几本书,都对马厂阻击战、日寇侵占沧州有相关描写。
在日本书中发现马厂阻击战详细记录
“这些书出版于1937年—1938年,封面上注有‘军国少年文库’的标识。书里的故事有情节,也有夸张的描写。这些从另一个角度看到了当年马厂阻击战的惨烈。”李庆伟说。
书中写到:“但敌人也抱着必死的决心。附近的碉堡飞来的炸弹使得马厰(厂)河的水变得沸腾。炸弹如雨点般集中船腹部,死伤者不断出现,每条船里都变成了血海……”(译)
李庆伟说,马厂阻击战虽然敌强我弱,但守军浴血奋战、坚毅勇敢,令日军望而生畏。
“很多资料显示,卢沟桥事变之前,日军就已经开始了作战的准备,包括他们派人对驻军人员分布、地形地貌、附近的村庄等都作了一定了解,甚至绘制出了详细的地图。”他说。
“虽然日军做足了准备,但到达马厂后还是遭遇了重创。”李庆伟说,仅在青县马厂一战中,日军就死了两个佐官、七八个尉官,死伤的士兵更多,这完全超出了日军的意料。
“这本书里,有3篇文章、近10页文字,专门记述了马厂这场战斗。”
当时,日军除了第十师团为主攻外,还配备有5个高射炮和重炮部队、舟桥部队,重武器不但比中国军队先进,而且数量也多,出兵总人数达3万余人。而马厂守军,虽然当时采用的轻武器和日军没有太大差距,但与日军相较,重武器的差距颇大。
沧州一战令敌震惊
书中叙述:“已经是秋天,寒冷的9月23日下午五点,津浦线上被称作最激烈的战斗,沧州总进攻开始了。敌人三天三夜在死守……”
李庆伟说,这场被日军称为“津浦线上最激烈的战斗”,正是日寇与驻沧守军的交战。
姚官屯是沧州外围重要的防御阵地,也成了中日两军沧州战场决战的关键地。负责这一带正面防御任务的是29军37、38师余部,是当时沧县前线中国守军中唯一与日军轻武器装备水平接近的部队。而参与防御作战的49军和东北军旧部武器差得很多,甚至许多部队都不满员。
“日军向我阵地猛攻,十几架战机在上空俯冲投弹,但我们一没有空军拦截,二没有高射炮和高射机枪,只能靠步枪抵抗。”李庆伟说,日军疯狂进攻持续了三昼夜,中国军队浴血苦战,使之未能前进一步。
此时,坐镇津浦线阻击日军的长官是冯玉祥,其第六战区长官部设在桑园。关键时刻,沧州军人刘树森率领一个团从河南辉县星夜驰援。
“日军发动了数次攻击,均被我们击退。在攻至我阵地前时,甚至发生了激烈的白刃战,我官兵与日军奋力肉搏……”李庆伟说,而这无法改变战争的总体走势。国民政府下达了后撤命令后,沧州城就这样沦陷在日寇的铁蹄之下。
在姚官屯,中国军队伤亡过半,但也给日军以重创。日本指挥官小林在随军日记中有“圣战以来首遇劲敌”的记述。
近些年,和李庆伟一样,许多文史爱好者通过不同途径发现了抗战时期的资料,有文字,也有影像,从中都可以看到那段悲壮的历史。
“在武器落后、补给不足的情况下,给日军以重创,让他们大为震惊。”李庆伟说,很长一段时间,在网络上访问这段隐秘的资料是受限的,他通过朋友的帮助,突破技术上的难题,将这些资料保存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