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宁县东南方向15公里左右,留善寺镇因蓬勃发展的鱼竿渔具、图书印刷、现代农业等特色产业而闻名,并且,这里还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
留善寺镇与河间、献县相邻,是肃宁县的东大门,因镇政府地处留善寺村而得名。那“留善寺”在哪里呢?
当地老人们说,留善寺曾是当地的一座庙宇,因纪念村里一位刘姓大善人而得名“刘善寺”。当时,逢初一、十五以及重要节日,方圆百里的百姓都会来此,或祈福或拜谒,鼎盛一时。
后来,因经年洪水,村民们在大庙以西筑起堤坝,各家各户都集中搬迁过来,刘善寺却毁于洪水之中。百姓们非常惋惜,于是重建新庙,“刘善寺”由此改名为“留善寺”,寓意洪水虽损毁旧庙,但仍传承“善人、善念、善行”精神,村子也因此更名“留善寺村”。
“当年,留善寺内恢宏华丽,佛像壁画俱全,是一座教化信众崇德尚善的大庙。院里有一口大钟,声音可传数十里。汛情严重时,撞响此钟,梁村、窝北一带的村民便会赶来防汛,真正践行了善行、善心。”热心村民于富民说,到了抗日战争时期,日寇为阻断冀中抗日军民与太行山根据地的联系,寺里的梁木、门窗、砖瓦被强行拆卸,用于修筑据点。至此,庙宇彻底被毁。
新中国成立后,留善寺原址成了粮站,原属寺庙的两尊高大威武的石狮一直摆放在粮站门口。
这里还曾流淌着一条古老的河流——唐河。
肃宁素有“泽国”之称,至今,许多村落的名字都与“水”有关。很久以前,多条大河流经肃宁境内,唐河就是其中一条。村民们说,唐河是隋唐时期开挖的一条运粮河。历史上,唐河上游多次淤堵改道或被其他河流夺道。明清时,唐河曾3次离境肃宁,后来干涸,只在行洪或水旺时才有水。流经此地而被留善寺人口口相传的老唐河,即唐河故道。
老唐河自西向东贯穿古留善寺村,据当地文史研究者推测,河道上沿宽百米、下沿宽五十米,是当时的漕运要道。当年,这里舟楫穿梭、人流熙攘,一派繁忙热闹。在古代,开凿运河时为了节省开支,官府测算规划都是按照直线距离,不考虑是否冲击村落。老唐河的开凿也是这种情况,村民无力负担运河改道费用,于是河道将留善寺村自西向东分割开来,南北两侧逐渐形成了两个村子,也就是现在的河北留善寺村、河南留善寺村。
据当地老人回忆,1963年海河特大洪水期间,老唐河水满外溢,附近村子的村民都来帮着修堤筑坝。这样团结一心的抗洪场景,也成了人们对于老唐河最后的记忆。
20世纪80年代,河水彻底干涸,在政府的规划下,将老唐河故道平整土地、改作良田,村外的河道成了耕地。但在两村界,至今仍能找寻到古河道的河沿、堤坝等遗址,甚至可辨出河道的走向。
留善寺和老唐河的故事已成传说,但善人善事在这片土地上不断涌现。制作藜杖赠乡邻的80岁老人李国胜,建科技书屋宣传国家政策30年的邓成民,照顾两个脑瘫儿子努力脱贫致富的朱立功……20世纪70年代初,民营书业在这里逐渐兴起,当年在留善寺原址建起的粮站也早已改建为图书印刷企业。目前,全镇从事图书发行、储运企业共35家,发行队伍达3000多人,年销售额近15亿元。以民营书业企业家们为主体的“博爱善缘”爱心协会成立后,开展了助老、助残、助学等各种形式的爱心公益活动……那份善知、善念变换了方式,滋养着这里的子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