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的冀鲁边区抗日根据地,曾经活跃着一支纪律严明、能征善战、令敌人闻风丧胆的抗日武装——回民支队。海兴县曾是冀鲁边区党政军机关所在地,是回民支队当年比较活跃的地方。虽然时间已过去80多年,回民支队的许多故事仍在这一带广为传颂。
一
回民支队创建于1940年7月,由刘震寰任队长、王连芳任政委,下设5个大队和1个手枪队,直属冀鲁边军区领导。刚成立时称回民大队,1941年称回民支队。战士主要来自当时的沧县、盐山、新海、庆云一带。因为是抗日队伍,也有不少汉族青年加入。开始只有几十人,逐步发展到几百人,后来成为一支近两千人的抗日武装。
回民支队从1940年建立到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无条件投降,一直驰骋在冀鲁边区的抗日战场上,他们组织韩集伏击战、奇袭花寨、攻打齐家务、激战孙刘庄、解放阳信县城、歼灭青县伪军团等,先后与日本侵略者、汉奸作战100余次,攻克敌人据点40多个,歼灭日军、汉奸2300多人,战功赫赫。
二
在党的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下,回民支队在今海兴县一带打了许多漂亮仗。
赵高村反击战便是其中之一。1944年初春,小山据点的日军发现在离小山不远的赵高村驻有回民支队机关和两个大队,便想一举消灭。一天上午,敌军依仗人多,气势汹汹地向赵高村扑来。回民支队得到这一消息后,进行了周密部署,在村民的积极配合下,先后打退了敌人的3次进攻,不少战士与日军短兵相接,吓得敌人心惊胆战,经过5个小时的战斗,最终以日军失败而告终。
张皮庄子伏击战也是比较典型的战斗。1944年9月的一天,回民支队接到消灭小山据点敌人的任务,为防止北面羊二庄据点的敌人来增援,支队派五大队在张皮庄子一带进行伏击。当敌人进入我埋伏圈后,我军开足火力猛攻,共打死、打伤、生俘敌人40余人,缴获步枪20余支、“六联”轻机枪一挺、弹药一批,其余敌人狼狈向羊二庄方向逃窜。而我军无一人牺牲,仅有3名战士负了点轻伤。
几乎就是在打响张皮庄子伏击战的同时,回民支队五大队的指战员在县大队和小山区队配合下,进入了攻打小山据点的阵地,先是抢占了敌人取水的一口古井,断了据点内的供水,后又断其粮食,使敌人逐渐支持不住,纷纷向羊二庄方向逃窜,小山据点被拔掉。
1944年夏末的一天,回民支队领导决定拔掉苏基据点。先是进行了周密的部署,对据点进行了包围,然后在内线的配合下,顺利进入据点,出其不意打击了敌人。这场战斗,没放一枪一炮,共俘虏伪军30多人,缴获了所有武器、弹药及其他物资,对作恶多端、罪恶累累的伪军分队长高如义予以正法,群众无不拍手称快。
三
回民支队以铁的纪律、优良的作风、英勇的作战,赢得了海兴一带民众的热烈拥护,建立了鱼水深情。在最困难的时候,群众把最后一粒米、一捆柴、一双鞋、一尺布都奉献给了子弟兵。回民支队每到一村,村民都热情地腾房子腾炕迎接,亲如一家人。甚至在最危险的时候,冒着生命危险保护回民支队战士。
一次,支队一名侦查员被“扫荡”的敌人包围在村子里,眼看就要被敌人抓住,正在井边洗衣服的一位大娘发现后,立即把他拉在身边,并把手枪坐在自己屁股底下,一群日军汉奸追过来,指着我们的侦查员问大娘:“他是干什么的?”大娘理直气壮地说:“这是我儿子,刚从地里干活回来!”就这样,侦查员在大娘的机智掩护下脱了险。
海兴群众还积极帮助回民支队抬伤员,留在家里养伤,把自己舍不得吃的鸡蛋煮了送给伤员吃。尤其是对牺牲的干部战士,冒着风险帮助掩埋。1945年1月的一天,回民支队参谋长何仕兴奉命带队护送刘格平去山东局工作,途中遇敌不幸受重伤,被抬到抗战堡垒村李良志村后,因伤重不治于2月17日牺牲。消息传来,当地回汉群众悲痛万分,为何仕兴举行了隆重的葬礼。这位四川老红军现在依然长眠在附近的曹庄子陵园内,逢年过节,当地群众都去祭扫,表达对烈士的敬仰和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