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1月11日
第06版:06

从小到大,魏校通对职业的规划有且只有一个,那就是当医生。魏校通说,医生不是神仙,但他愿意用百倍努力去提升医术——

为让生命停留得更久些

实验室里的魏校通

本报记者 康 宁

近日,35岁的沧州市中心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医生魏校通,应邀参加了第68次日本口腔外科学会总会·学术大会,并在会上汇报了最新科研成果《干细胞在颌骨再生中的应用》。

这一成果是由他和科室团队在长期的肿瘤、创伤及面部发育畸形等所致颌骨缺损的临床治疗和基础研究中取得的,受到来自中国、美国、日本等国多位口腔医学专家好评。

他说:“那一刻,我代表的不仅仅是我个人,还有我身后的祖国。”

执着梦想

“如果不做医生,你会做什么?”这个问题,魏校通似乎从来没有考虑过。

他出生在医学世家,对学医有着一份源自血脉的执着。正是这份执着,让他在医科大学研究生毕业后,来到沧州市中心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工作。

很多人以为,口腔颌面外科与整形外科功能相似,其实不然。口腔颌面外科以治疗为目的,从颅底到颈根,在这些涉及广泛且复杂的解剖部位中,口腔颌面外科医生的工作既包括肿瘤根治手术,也包含重建软、硬组织缺损和重塑生理功能的内容。正因如此,相比于其他口腔专业,一名合格的口腔外科医生需要经历至少10年的培养周期。

所以,魏校通对自己有着清晰的规划。他不断充实自己,提升技能。2019年底,经过层层选拔,他被河北省卫健委公派到日本进修口腔医学博士学位。

异国求学

在日本求学期间,教室——实验室——宿舍,“三点一线”的生活紧张而又枯燥。但魏校通并不满足于此。他坚信,医学研究更能实现科学价值。

在教授的指导下,魏校通开始进行脐带干细胞成骨实验。这项实验从脐带中提取干细胞,通过科技手段,再生成骨头。

再生,代表希望。

从实验开始,到一个阶段实验完毕。每天,魏校通都要到实验室观察情况。3个月的等待,实验结果揭晓当天,魏校通起得很早,并特意穿上一套新衣服——他希望一切都是新的开始。

在实验前,魏校通已经做过充分论证,但他的心还是紧张得怦怦直跳。

取出样本结果,显示再生骨成功,魏校通兴奋地跳了起来。

依据此实验,魏校通撰写了论文《干细胞在颌骨再生中的应用》,并被日本口腔外科学会总会采纳。

在异国遇到同胞,令魏校通倍感亲切。有一天,他在门诊工作时,遇到一位老人。这位老人说着蹩脚的日语,时不时还冒出几句汉语,听得医生们一头雾水。魏校通马上改用汉语与老人交流,老人随即讲起了自己的经历。她是东北人,现在日本生活。

魏校通做起了老人的翻译,帮助老人顺利完成就诊、治疗。临别时,老人拉着魏校通的手一直说“谢谢”。

生命选择

面对癌症患者,是善意隐瞒,还是如实相告?对于很多人来说,这是个难以抉择的问题,而身为医生的魏校通却有自己的答案。

曾经,他接诊过一名口腔恶性肿瘤患者。从手术到放化疗治疗,魏校通一直是这名患者的管床医生。

“那位老人特别爱干净,每天都会梳头、擦脸。”可是几年下来,那位病人被病痛折磨得痛苦不堪,病情反复恶化。为了照顾老人,他的女儿也辞去了工作,生活很是窘迫。

魏校通经过认真思考,和患者家属进行了沟通。“在救治过程中,给予患者和家属希望很有必要,但有些时候,也需要通过合适的方式,帮助他们面对现实。但不管怎么做,都要从患者的角度考虑,哪怕他不一定采纳我的建议。”魏校通说。

一段时间后,魏校通收到那名患者家属发来的信息,告知老人已经去世,感谢他一直以来的照顾。

“医生不是神仙,但我愿意用百倍努力去提升医术,让患者生命停留得更久一些。”魏校通说。

2024-01-11 从小到大,魏校通对职业的规划有且只有一个,那就是当医生。魏校通说,医生不是神仙,但他愿意用百倍努力去提升医术——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15039.html 1 为让生命停留得更久些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