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智超
本报通讯员 刘 超 蒋向东 任国阔
下班后在辖区转一转,了解居民、商户需求,对滕巨杰来说,早已成为一种习惯。
49岁的滕巨杰是渤海新区黄骅市骅中街道文化路社区党委委员,今年是他来到这里的第八个年头。他曾在海军服役10余年,部队培养了他坚强的意志和为人民服务的人生信仰;如今面对繁杂琐碎的日常工作,他又将“随时到”作为自己庄严的承诺。
被发现的“秘密”
几天前,随着一面锦旗出现在社区办公室,滕巨杰隐藏了一个多月的“秘密”,被人们发现了——
去年年底的一天,滕巨杰吃过晚饭,在他家附近的南海公园遛弯儿时,突然听到路边黑暗处有人在哭。“是个女孩儿的声音,听上去非常伤心。”滕巨杰一边说一边回忆,“当时我就想,她一定是遇到了什么事。”
南海公园里有一大片水域,滕巨杰生怕女孩儿一时想不开,就悄悄站在一边,没敢离开。
没想到,随着哭声越来越大,那女孩儿突然站起来向湖边走去,抬腿就往栏杆上爬……
“别跳!别跳!”危急时刻,滕巨杰一个箭步跑过去,一把拽住女孩儿,拼尽力气才把挣扎着要往湖里跳的女孩儿拉上了岸。
稳定住女孩儿后,几位热心市民也闻讯赶了过来,大家一起开导,最终将她送回了家。
面对女孩儿家人的再三感谢,滕巨杰只是觉得自己做了一件理所应当的事,“在那种情况下,任何人都会这样做,更何况我曾经还是一名军人。”
救人的事情,滕巨杰没有向任何人说起。
几天前,女孩儿的家人辗转找到了滕巨杰工作的地方,并送来了锦旗。
从军营到社区
了解滕巨杰的人都知道,他有一副热心肠。又或者说,“为人民服务”这句话就像血液一样,融在了他骨子里。
1992年,18岁的滕巨杰当兵入伍,成为一名光荣的海军战士。
那时候,滕巨杰常要出海执行任务,一去就是几个月。海上风大浪涌,滕巨杰一上船就吐。“每次执行任务,都是一边抱着小桶吐,一边保障舰船正常航行,吐了3年才适应船上生活。”可即便如此,滕巨杰也从未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当兵就要有当兵的样,哪怕面对刀山火海,也得服从命令。”
他刻苦学习、认真训练,各项成绩始终名列前茅,不到一年就当上了机电班班长。他是连队里的维修能手,“机器在船舱运转,如果哪里出了问题,我在驾驶室里一听就能听出来,而且很快就能修好。”
在部队,滕巨杰立过三等功,多次获得嘉奖和“优秀士兵”“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在他心里,那一声声坚定的“到”,就是在践行军人的职责与担当。
1997年,滕巨杰转业回到家乡,并在2017年来到文化路社区,成为一名“小巷总理”。离开军营来到社区,从专业技术工变成“多面手”——安全巡查、入户调查、调解矛盾、组织党员培训……社区工作繁杂琐碎,“哪里需要哪里搬”就是滕巨杰最真实的工作状态。
为人民服务
在社区工作的这几年,滕巨杰将一声声斩钉截铁的“到”,化作一次又一次的“随时到”。
文化路社区一共有6个小区,其中有5个建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没有物业,基础设施老旧,绝大多数居民是老年人。
为了服务居民,在文化路社区,包括滕巨杰在内,每一位工作人员的电话都是公开的,每一位工作人员都要保持微信24小时在线,以便随时为居民提供服务。
也正因如此,滕巨杰经常要化身成为各种修理工,下水道堵了、电路出现故障、水管漏水……只要居民有需求,他随叫随到。
在滕巨杰的日常工作中,比随叫随到更多的是主动伸把手。
有一次,滕巨杰和同事巡查沿街门市时,发现一位老人在街道上走来走去,似乎在寻找什么。
滕巨杰对那位老人很熟悉:“他就在我们社区住,80多岁了,头脑会时不时犯糊涂。”看到老人,滕巨杰赶紧迎了上去。
原来,老人是骑三轮车出来的,中途下车办了一件事。没想到,事办完了,却把三轮车的停靠位置给忘了。
了解情况后,滕巨杰和同事围着附近街道转了好几圈,不仅帮老人找到了三轮车,还将他安全送回了家。
像这样的事情数不胜数。
前段时间下大雪,雪后头一天,滕巨杰早上不到7点就来到工作岗位。“辖区居民年龄普遍偏大,各小区又都没有物业,得赶在居民出门前,帮他们扫出一条道来。”滕巨杰记得特别清楚,他那天赶到单位时,有的同事都已经扫上了。在服务群众这方面,他和同事们的想法总是不约而同。
“社区工作小事特别多,但只要关乎群众就不是小事。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当兵是为人民服务,在社区工作也是为人民服务,两份工作没有本质区别。”对于身份的转变,滕巨杰这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