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胡学敏 本报通讯员 张文娟
春节临近,记者来到盐山县边务镇星马村蔬菜种植基地大棚建设项目的施工现场看到,工人们正战严寒、抢工期,忙着将一排排轻钢支架在田间立起,现场一派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
“9个村联合建大棚,在俺们这儿可是新鲜事。要赶在春节前把大棚建好,春节后就把蔬菜种上。”工人一边干活儿一边说,早一天把大棚建成,蔬菜就能早一天种上,合作社就能早见到收益。
星马村种植蔬菜已经有近30年历史,原先就有300多个大棚,这次建的是连体轻钢棚,占地50亩,由镇上9个村联合成立的合作总社负责承建。
“星马、老庄、小刘马村、郝庄子、高边务、黄龙潭、高龙潭、黄井子、周边务9个村原先就建有股份经济合作社,但存在资源分散、运营规模小、发展能力弱等问题。”边务镇相关负责人介绍,2023年,边务镇通过“支部联建、合作社联营、收益联享”的跨村联营、抱团发展的方式,积极推动原有合作社联合成立合作总社,在星马村流转土地50亩用于大棚建设,并协调建设银行盐山支行发放低息贷款105万元,为项目提供资金保障。
“大棚蔬菜种植市场空间大、收益稳定,近年来,村里为带动村民增收,一直想在这个领域有所突破,但因村里缺少懂技术、会管理的人,所以一直没有搞起来。”边务镇黄井子合作社负责人高维德说,合作社联建后,合作总社负责提供技术支持、日常管理、产品销售、大棚日常维护等全程托管服务,为大家解决了后顾之忧。
“通过多年培育建设,星马村已搭建起稳定的蔬菜销售渠道,依托这一优势,合作总社可以通过‘农超对接’‘农企对接’‘订单农业’等方式,大批量找订单、拓市场、打品牌,实现市场主体多层次联动。”合作总社负责人王洪章说,第一期试点主营西红柿,预计每年每亩地至少收益4万元,村集体纯利润每亩地可达2万元。同时,可为周边村闲散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300余个,预计2年回收投资成本,实现富民强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