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琪带领舞狮艺术团走向大舞台
本报记者 孙 杰
从“不被认可”到“被寄予厚望”
今年28岁的刘文琪出生于一个舞狮世家,父亲和叔伯们是村里有名的舞狮艺人。从小耳濡目染受长辈们影响,刘文琪对舞狮拥有一份特殊的感情。
2011年,即将初中毕业的刘文琪开始考虑自己的出路。本想子承父业,将舞狮作为自己的职业,却遭到身边人的一致反对。“当时大伙对舞狮的普遍看法是:这个行业不养老也不养小,也就能在年轻时折腾那几年。”刘文琪说,“不仅外人这样说,就连从事这个行业半辈子的父亲,依旧对这个行当的前景不看好,家里商量着让我去学当时热门的电脑专业。”
无奈之下,刘文琪服从家里安排学习了电脑技术,学成后顺利找到一份收入颇丰的工作。因为懂电脑,他在工作之余顺便帮父亲修舞狮表演的照片,并发到网上。令他没想到的是,2013年,有位德州的网友看到这些精彩的舞龙瞬间后,备受震撼,当即联系到刘文琪,要邀请舞狮队到德州演出。拿到第一笔舞狮订单,刘文琪激动得一整晚没睡着觉。
刘文琪拿出当年和父亲在德州婚博会舞狮表演现场的合影,笑着说:“那是我第一次现场跟活动,出去玩两天,回来后父亲给了我1000元的业务提成。”打那时起,刘文琪对这个行业的好感度增强了许多。
随后,刘文琪的这份“兼职”越做越大。慢慢地,他的能力也得到父亲的认可。
2015年6月的一天,父亲带着刘文琪重新注册了艺术团。刘文琪说,当看见自己的名字单独出现在神韵舞狮艺术团的营业执照上的那一刻,他意识到肩上的担子一下子重了。
在困境中寻到突破点
当上团长后,刘文琪干劲十足,准备大展拳脚,可是没做多久就陷入了苦恼之中。
团里当时接手的业务十分单一,仅限于村里的红白事。简陋的环境、枯燥乏味的事物,不仅消磨刘文琪的斗志,也让他迷失了方向。他说:“那段时间夜深人静时,我总会反思,面对并不满意的现状,到底是主动放弃,还是等着被市场淘汰?”
刘文琪坦言,他想过放手,但每次又会感到不舍,想要再坚持一下。他外出学习考察,又从全国各地聘请教练来帮团员提高技艺。他觉得既要把传统技艺保留好,也要满足新的市场需求。
体积大且沉重的绣球、高低错落的梅花桩、高温绚丽的打铁花……在农家大院里,不论严寒还是酷暑,大家都努力练习,在摸索和碰撞中一步步前进。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7年,刘文琪率领艺术团在第十六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上荣获优秀表演奖,还在第十届全国舞龙舞狮锦标赛上获得了一等奖。
2018年春节期间,刘文琪带领艺术团来到台儿庄古城庙会上演出,这也是他第一次独立带队外出表演。一系列表演收到很好的反馈。刘文琪想,或许让传统文化“走出去”可以做得更好,他也因此对这个行业重新找回了信心。
第二年春节,喜报频传,他一连收到秦皇岛山海关、山西鹳雀楼等7个景区的表演邀约,同期出动工作人员300余人,创下了自艺术团成立以来外出演出场次、参演人员数量、演出规模等多项纪录。第三年春节,神韵艺术团远赴海南、广西等10余地景区表演。至此,艺术团在全国各地叫响了自己的名声,成功实现了转型。
在坚守中不断传承
近几年,舞狮舞龙表演市场需求量很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主动从事这个行业,刘文琪的团队也在不断壮大中进一步增加和改进表演内容。
醒狮梅花桩表演可看性强,颇受观众喜爱。在宽14米、高近3米的梅花桩上,副团长户祥全配合另一名队员通过腾、挪、闪、扑、回旋、飞跃等高难度动作,演绎狮子的喜、怒、哀、乐、动、静、惊、疑八态,将狮子的威猛与刚劲表现得淋漓尽致。户祥全说:“梅花桩表演动作难度高,没有一两年的苦功夫是不能上台的。”在他的指导下,队员们渐渐掌握了这项技艺。如今,他领队的梅花桩表演成为了每场演出的压轴节目。
此外,近年来,我市一些中小学将舞狮舞龙传统文化引入校园,刘文琪积极响应,在几所小学当起义务教练员。每周三天的课程,刘文琪都会精心准备且从不缺席,他觉得在传承舞狮舞龙文化道路上贡献一点力量,是一件有意义的事。
2024年1月28日,刘文琪带领育红小学舞龙社团50名学生登上了荀慧生大剧院的舞台,帮孩子们圆满完成了舞台首秀。“为了当天的表演,孩子们前前后后集训了半个月。表演时,6条龙舞得有模有样,孩子们兴奋极了。”刘文琪说,“看到孩子们喜欢舞龙舞狮,我非常高兴。能让这项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是我们每个舞狮艺人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