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话
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水利工程,大运河沧州段作为河北省大运河的代表段落,承载着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独具特色的燕赵文化。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是国家推进实施的重大文化工程和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的重要举措。
今年,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扩大运河名城影响力,加快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沧州段)建设。作为北方大运河的重要节点城市,沧州无疑是中国大运河时空演变、城河关系影响与价值阐释的缩影。讲好运河故事,发挥沧州段大运河文化精神独特的影响力、感召力、生命力,对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非常重要。从本期开始,本版将开设“关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栏目,分步解读《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沧州段)建设保护规划》,沿大运河(沧州段)标志性项目走访,展现充满魅力与希望的沧州运河新风貌。
四大功能区构筑沧州段空间新形态
流淌了千年,大运河依然生生不息。如今,这条滋养民族精神、孕育灿烂文化的千年运河,又迎来了新故事。
依据《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河北段)建设保护规划》,我市于2022年制定《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沧州段)建设保护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明确了建设目标、重点工程、功能布局、文化价值、保护力度等内容。在近两年市区段大运河文化景观带建设取得重大成果的基础上,今年我市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将继续发力,不断细化落实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管控保护、主题展示、文旅融合、传统利用四大功能区建设,实施保护传承、研究发掘、环境配套、文旅融合、数字再现五项重点工程。
大运河沧州段河道总长度216公里,南起吴桥第六屯(冀鲁界),北至青县李又屯(津冀界),流经吴桥、东光、南皮、泊头、沧县、运河区、新华区、青县8个县(市、区)。大运河沧州段文化遗产由大运河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构成。其中物质文化遗产176处,非遗代表性项目375个。
《规划》对总体功能布局进行优化,构筑出四大类主体功能区,包括大运河沧州段重要遗产管控保护区、文化主题展示区、文化和旅游融合区和沿线传统利用区。
依托大运河沧州段及周边区域,围绕大运河沿线经过的青县、沧州城区及沧县、泊头、南皮、东光、吴桥等流经区域地域文化,打造大运河特色文化高地,构筑大运河实体与地域文化伴生共荣的集中展示空间,形成分类集中、有机衔接、深度融合的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多元一体格局。
《规划》还阐释大运河沧州段的文化价值,对管控保护明确了具体要求,在促进文旅融合带动、改善旅游发展环境等方面提出了具体举措。
据悉,《规划》实施期为2022年—2025年。到2024年底,以6座核心展示园、3条集中展示带为代表的文化和旅游示范项目全部建成并投入运营,沧州市区全面建成运河非遗宜居城市,泊头城区、青县、东光、吴桥等运河城市沿河活力和品质得到全面提升,沿河古镇古村及文旅小镇、沿线美丽乡村建设完成,176处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实现全覆盖,6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传承,大运河沧州段文化品牌形成,区域内外统筹协调发展机制初步建立,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沧州段建设保护任务基本完成。
依据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主体功能区划分要求,结合大运河沿线文化资源的整体布局、禀赋差异及周边人居环境、自然条件、配套设施等情况,在系统摸底的基础上,《规划》确定了大运河沧州段四类主体功能区,包括重要遗产管控保护区、文化主题展示区、文化和旅游融合区和沿线传统利用区。
大运河重要遗产管控保护区。由南运河、捷地分洪设施、连镇谢家坝、马厂炮台、沧州旧城、沧州铁狮子、泊头清真寺、海丰镇遗址 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中国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连镇谢家坝、南运河沧州段的遗产区和缓冲区,新发现发掘文物遗存临时保护区组成我市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基础资源空间。
大运河文化主题展示区。由具备开放参观游览条件、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相对便利的特色文物和文化遗产资源,周边与之文脉关联、风貌统一的区域环境,以及其他布局分散但具有特色文化意义和体验价值的资源点,组成我市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主要实体空间。具体包括6个核心展示园、3条集中展示带、18个特色展示点。
大运河文化和旅游融合区。由主题展示区及其周边就近就便和可看可览的历史文化、自然生态、优质文旅资源组成,范围为运河沿线 8个县(市、区),共同构成我市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价值延展空间。
大运河沿线传统利用区。由管控保护区、主题展示区、文旅融合区之外的城乡居民和企事业单位、社团组织所在传统生活生产区域组成,最大范围为大运河流经的吴桥县、东光县、南皮县、泊头市、沧县、运河区、新华区、青县,组成我市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重要支撑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