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河是块名副其实的“飞地”,虽然与北京通州区仅有一街之隔,虽然距离廊坊市区少说也有二三十公里,但在行政区划上却归河北管辖。
你有没有觉得香河这个名字很好听呢?反正我是第一次听到就莫名地喜欢上了这个名字,进而爱屋及乌地喜欢上了这里的水、这里的人和这里的一草一木。幸亏这里是平原,没有山,否则我一定也会喜欢上的。这里没有山,但是却有水,不临海而有很多的水,我总觉着一座城市有了水才有了灵魂,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灵动的美。京杭大运河的北段从香河自东向西横穿而过,叫北运河,东接天津卫,西入北京城,大运河在这里完成了她北上入京的最后一段使命。这里地处华北平原,地势较低,河汊沟渠纵横交错,网一样覆盖在北运河周围,成了运河水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香河因水而生,所以关于她名字的一个来源,据说也跟水有关。说是香河水网交织,历史上在县城东南有一条老河沟,河沟水质清冽甘甜不大也不深,河沟里盛产一种水草(我想可能类似于菖蒲、芦苇之类)。这种水草水面之上高有丈余,早春二月即发芽,河水尚未解冻即开始生长,芽尖皮硬,有时甚至能刺破冰面挺身而出。待到三四月份天气渐暖,这水草便迅速生长,五六月份就能铺满水面与河滩,远远看去城南一片碧波荡漾。这种盛况一直可以持续到入冬,北风起寒流至,水草不会枯黄而是直接绿着冻死在冰河中,来年从水下淤泥中深埋的根里继续生长出新芽,如此这般周而复始。
当然,这还不是最神奇的,最神奇的是这种水草一旦拱出冰面,便散发出一种馥郁的特殊清香,可以持续大半年。
想象一下,春天万物复苏,地处北方的香河地区开始刮东南风,香气馥郁的水草借着风力,把清香之气铺进城里的各个角落,扑入每个人的鼻孔里,该是一种什么样的盛况啊,而且这种情况要一直持续到入冬后,寒流南下风向由东南转为西北。因此“香河”一词便应运而生,最终成了这座城的名字。可惜的是后来城市发展人口繁盛,香河城便向东南陆续扩张(西北是京城,没法扩张),盛产带有馥郁香气水草的老河沟被逐渐淤塞填平,终有一日彻底消失,香河便徒留一个名字了。这个说法也被官方采纳,在香河文化中心里有一个香河文博馆,相当于县里最权威的历史文化研究机构,我有一次误打误撞进去参观,就看到了这个说法赫然在列。
关于香河名字的由来,还有两种民间说法在街谈巷议中流传甚广。其一是说这名字来源于运河漕运。说是自京杭大运河通航,直至新中国成立前,北运河漕运繁盛,北京及整个华北、东北地区日常所需物资十有三四依靠运河船运,可见当时的漕运是如何昌隆,河面上几乎是舟楫林立帆影重重,连东南亚进口的洋货也多半是走运河水路北上,先抵达北京城,再经陆运四散到各地,这其中就有大批的东南亚香料。而香河这个地方是进入京城大门的最后一站,所有船只不论大小官私都要在此停歇、查验缴税、准备通关,香料船在此停靠开箱验货,久而久之,北运河两岸香气缭绕,“香河”一词便应运而生。
第二种说法就有点传奇色彩了。说是与清朝乾隆年间的香妃有关。乾隆之前这里还是几个星星点点的小渔村,并未形成规模化的市镇。后来,香香公主远嫁京城,从大西北带来了大批的随从,按说送亲队伍把公主送入紫禁城就算是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该打道回府了,可皇上为了讨好美人儿,以解其思乡之苦,就想把这些随从都留在北京。西北草原来的人逐水草牛羊而居以帐篷为家,在钟鸣鼎食达官显贵云集的京城如何长期生活呢?这显然是一个问题。但这个问题也难不倒“十全老人”。看着北京及其周边的地形图,经过几番思虑筹谋之后,也许还在朝会上听取了众大臣的意见,乾隆爷手捻须髯成竹在胸,提起御笔在京城正东圈了个水草丰美一马平川的地方,永久安置香妃娘娘从西北草原远道而来的娘家人,供他们世代居住、放牧,饲喂牛羊不用农耕却要演习歌舞,以备香妃娘娘思乡之时聊以慰藉。
几世之后,这些西北回族同胞定居繁衍的地方就形成了一个小城镇,这就是今天的大厂回族自治县,而后代为了纪念自己的香香公主,便把日常沿河放牧的地方统称为“香河”。之后历经世代繁衍,逐渐物阜民丰,早年间星星点点的渔村连缀成片,最终发展成了农林牧渔兼备的大市镇,香河的名字便流传了下来。
三种说法各美其美,但我更喜欢第一种充满自然诗意的美,它总是钩沉起我儿时见过的一个港台武侠小说的名字——饮马流花河,尽管至今都不知道内容讲的是什么,可单单这个名字就能深深扎根在我心里。
香河香河,馨香馥郁,沁人心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