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头六旬老人闫国志醉心葫芦创作
本报记者 李智力 本报通讯员 王 琳
1
结缘葫芦雕刻
闫国志今年69岁,自幼就喜欢画画。老人回忆,小时候因为自己画得好,班里的黑板报都是他负责的。高中毕业后,他在一家广播站工作,主要工作是放映幻灯片。那时,他需要将画报上的图画拓到胶片上。这个拓画的过程,让他在不知不觉中有了一定的构图和设计功底。
20岁刚出头,闫国志到泊头一家抽纱厂工作,主要负责图案设计。“当时,我对图案设计着了迷,家里各式图案的素材纸摞了很高,对于图案的构造每天都有新想法。”闫国志说,在厂子里,他设计的图案不仅让工友们“大为认可”,还获得了两项图案设计专利。
2020年前后,闫国志生了一场重病,行动不便。那时,他总爱与周边的老人坐在一起闲谈。见很多老人喜欢把玩小葫芦,还互相“显摆”,闫国志觉得有意思,回家拿了几个小葫芦,在上面雕刻起文字和图案,还拿出去和大家“一较高低”。这一“比试”,让大伙儿对闫国志钦佩不已。闫国志心里美滋滋的,从此他的葫芦创作一发而不可收。
“很多人来找我要雕刻的小葫芦,说是图案好看,要一直‘盘’下去。”闫国志雕刻的葫芦好,创意新奇,深受大家喜爱,他为此感到高兴。那段时间,他的家里、包里最多的就是这种雕刻好的小葫芦。“只要朋友喜欢,我就免费送给他。”闫国志说。
2
镂空葫芦花样多
闫国志制作的手工葫芦,大的小的都有玩法。肚子圆的小葫芦,做成保健球,继而镂空雕刻,在把玩的同时还能锻炼身体;中等个儿头的圆葫芦,底部掏空,做成蝈蝈笼;小个儿的可以放在手里直接“盘”……有的葫芦品相差,或是有破损,闫国志也有办法,他将坏的一半去掉,剩下的部分做成花盆,还用这种特殊的花盆养了不少花。
闫国志擅长的还是制作葫芦灯。一次,他在网上看到一款样式独特的葫芦灯。“这个葫芦被刻成镂空状,罩在白炽灯上,光线顺着空隙,扩散出去,非常好看。只是那葫芦上雕刻的图案看起来十分单调。”闫国志觉得有意思,就尝试拿一个葫芦雕刻成镂空灯罩,罩在了自家门厅的白炽灯上,没想到惊艳了一家人。
做手工葫芦,闫国志从来不用图纸。“看到葫芦面,脑子里的图案就自动形成了。怎么分片,在哪里雕刻,一气呵成。”闫国志说,他会根据葫芦的形状和大小构思图案,然后用小电磨起草画线,再用大电磨、电钻一点点雕刻。
让闫国志自豪的是,自己制作的手工葫芦上的图案各有特色,一直在创新。他总能将身边看到的人与物经过精心设计,创作成别具特色的造型,然后雕刻到葫芦上。
起初,闫国志雕刻手工葫芦,只是将葫芦做成各式各样的镂空图案。后来,他又在葫芦表面做了掐丝工艺,打上细槽后,又镶嵌上金丝和钻,一只普通的葫芦经过他的巧手变得雍容华贵,大小不一的葫芦被他“玩”出了新花样。
3
雕刻葫芦匠心传
一只普通的葫芦灯,只要3天就能制作完成。而品相较好、形状独特的葫芦,从构思到精雕完成,则要好好下一番功夫。闫国志曾制作了一只象征吉祥寓意的公鸡形态手工葫芦灯,用了大大小小5个葫芦拼接而成,每天制作10多个小时,历时半个月才完工。
去年,闫国志将自己做的几只手工葫芦带到泊头新开的商业街上售卖,葫芦一经摆出,便受到了人们的关注,一连卖出去了几个,还收获了大家的认可。有人一边细细观赏,一边夸赞他说:“老爷子,您这手艺可真了不得。”
闫国志卖手工葫芦不定价,人们给多少就收多少。用他的话说:“只要价钱对得起这制作工夫就行。”
因为大家的认可,闫国志干得更有劲了。“我这岁数去摆摊,卖不卖东西无所谓,有人认可我这手艺,就觉得心里特别敞亮。”闫国志说。
虽然之前生病身体落下了病根,闫国志行动不便,可有了葫芦为伴,他也乐在其中。闫国志一边制作葫芦,一边说:“我还有个小心愿,希望能有更多的人看到我做的手工葫芦作品,也希望能和喜欢葫芦的人一起探讨镂空葫芦的制作方法,把这项手艺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