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张梦鹤 本报通讯员 南宝通 赵智星 刘国苹
当中轻度盐碱地遇上一穷二白的家底,是放手一搏辛勤耕耘,还是知难而退另辟他路?
勇于挑战前者,是南皮县王寺镇罗四拨村党支部的选择。
自2022年起,罗四拨村党支部充分发挥组织优势和政治优势,在没有启动资金的情况下创办合作社,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科学深耕盐碱地,为村民们带来了收入翻10倍的“意外惊喜”。一年多的辛勤实践,交出一份村民致富、集体壮大的共同富裕答卷——
把地交给党支部
农民变股东 收入翻10倍
天气晴好,南皮县王寺镇罗四拨村边的盐碱地里,厚厚的“雪被”逐渐融化,成了滋润麦田的“水动力”。进入返青期的麦苗,舒展开腰身,簇簇都苗壮叶粗,精神抖擞。
村民刘艳华从田边经过,看着满地新绿,一脸笑意。“去年秋播那么旱,没想到合作社还能把地都种上。现在这苗出得好,看来是个丰收年。”
刘艳华今年68岁,皮肤白皙、打扮入时,打眼一瞅,不像是种地的庄稼人,缘何对麦田长势如此上心?
“我把地入股到合作社,不当农民,做股东了。”高兴之余,她十分自豪,“地里收成好,就算我不种地,也能分红得钱。去年,光是棒子这一季,10亩多地就分了1.2万多元。地种得越好,我分到的钱越多!”
刘艳华口中的合作社,是南皮县鑫旺谷物种植专业合作社。不同于一般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这是由罗四拨村党支部领办的集体性质合作社。
2022年3月,在南皮县委组织部、王寺镇党委的全方位指导下,罗四拨村开始探讨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旨在通过建立集体和群众的经济利益共同体,探索农、工、商一体化合作经济模式,蹚出盐碱地综合利用新道路,带动群众致富、促进集体增收,实现共同富裕。
2022年9月,南皮县鑫旺谷物种植专业合作社应运而生,由罗四拨村以村集体经济合作社身份参股控股主导经营,村民们可随时拿土地承包经营权或资金、设施设备等入股成为股东。
“2022年,我先拿了4亩地入股。原先流转给种植大户,每亩地每年就收150元。加入党支部办的合作社后,我寻思一亩地一年分800元就挺好,哪敢想分1000元。没想到,春节前一算分红,每亩地实际到手1509元,收入翻了10倍!”村民孟庆章赞叹不已。
“其实,从合作社种第一季小麦我就看出来了,规模种植成本低,科学管理产出多,跟着党支部种地有门。去年大秋,我又把家里的十几亩地入股到了合作社。光这一季棒子,每亩就分了1030元。”他越说越激动。
也难怪孟庆章如此高兴,在罗四拨村,有的农户自己又出本又出工,忙种一季玉米,每亩地毛收入才1400元左右。刨去400多元的成本,净剩不过900余元。
“咱不种地,收入比自种的还要多,这样的好事儿上哪儿找。现在不光我家入股,我还动员姐姐和小姑子都把地入股到合作社,腾出工夫找点活儿干,两头赚。”说话间,刘艳华就打工去了。
◇经验之谈
“南皮县下辖9个乡镇312个村,自2008年至今,已发展了900家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这些农民经济组织,一般流转土地自主经营,收益和风险更多流向组织的负责人。像罗四拨村,多中轻度盐碱地,农民把土地流转出去,每年每亩地也就能收二三百元租金,获利甚微。”南皮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王向辉等人进行了深入研究。
其中的经验,就是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大不一样。通过把农民集中起来办农民自己的事,获了利,大头让给农民,实现真正增收。另一方面,把土地汇集到村级经济组织手中,就是把饭碗牢牢端在人民自己手中,筑牢粮食安全防线。吸收村民入社共建共治共享,干群凝聚力强了,还能促进村庄精神文明建设,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组织优势聚力量
研创好模式 从无到有鼓腰包
“就算再降低成本,提高收益,股东收入和农户自种的差距也不小,你们是怎么做到的?”记者好奇。
“能有这些收入,离不开合作社研创的‘三结合’‘八统一’模式。”王寺镇副镇长侯国胜介绍道。
他说,“三结合”模式,即入股、托管、租赁相结合。“农户可以拿土地承包经营权或资金、设施设备等入股成为股东,无论合作社是靠种植还是其他项目赚钱,都会用利润为股东分红。不愿意入股的,也可把土地或部分生产环节托管给合作社,由合作社统一提供高质低价的农资和农机服务等。还有一种,就是农户将土地租赁给合作社,每年收取固定的土地租金,虽然稳妥,但收益远不如入股和托管。”
“八统一”,则指的是统一生产计划、统一地块编号、统一技术标准、统一指导服务、统一产品认证、统一生产记录、统一加工销售、统一供应农资。
“通过‘三结合’‘八统一’,合作社集聚土地资源,能充分发挥规模优势,低价引进优质的大品牌种、药、肥,不光大大节省成本,而且质量有保障,粮食产出稳定。同时,随着农机和人才的汇集,还可在托管项目中,依靠销售农资、田间管理等社会化服务增收,是额外的经营性收入。统一销售粮食,更有话语权,地头叫价、价比三家,谁出钱多就卖给谁,每公斤比单户散卖能高出五六分钱。”作为罗四拨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项目的实践者之一,侯国胜熟稔不已。“就靠这么精打细算,除了两季每亩最多为村民分红1509元外,村集体每亩地还能收入90多元呢。”
虽然把土地收益的大头让利给了村民们,但这每亩90多元,对于罗四拨村集体来说,还是既难得又珍贵。要知道,在启动合作社时,村“两委”可谓囊中羞涩。
“成立合作社时,罗四拨村集体除了以固定资产入股,便没有其他资源了。但是合作社能顺利运转到现在,离不开村‘两委’的统筹。可以说,成功的关键点,就在于党支部发挥了组织优势和政治优势,将村内人、财、物等各类资源进行了充分整合统筹。”侯国胜感触颇深。
这样一来,合作社发展所需人力、设施、设备等生产条件时,无需额外投资购买,把村里的现有资源组织整合在一起就能满足生产需要,既节约了成本,也不浪费资源,还能使相关村民都受益。
◇经验之谈
合作社筹划时,罗四拨村集体没有一分钱。怎么解决资金问题,是把合作社办起来的关键。把村民的土地和种地资金整合起来,土地承包经营权和资金都允许参股,轻松解决了这一棘手问题。
原先农机手只能揽零散村民的活,村党支部就把他们组织起来成立农机分社,统一技术标准,既解决了合作社缺农机降成本的问题,也在社会化服务方面有了更强的竞争力。他们还将养牛户也组织起来,成立了养殖分社,由合作社统一供给饲料、收购牛粪,既为养殖户降低了成本,又增加了收入。种植大户,也可带着土地入股。罗四拨村还充分利用灌溉经验丰富的种植大户,成立灌溉服务队,不仅解决了本村的灌溉需求,也可对外提供灌溉服务赚钱。为进一步整合资源,合作社打破了村域发展的限制思维,除接收本村农户参股或托管外,还主动和外村种植户、村集体谈合作。目前许庄子、温五拨村已有将近400亩土地入股或承包给合作社,小三拨村也与合作社达成了合作意向,形成了片区发展的大好局面。
除了整合人、才、物,合作社还下设一所农民学校,吸纳外来资源为己所用。去年,多次邀请中国农业科学院、沧州职业技术学院的专家们来村授课,提高田间管理水平。
思路拓宽信心足
领头雁“打样” 多方有突破
仅用1年,鑫旺合作社的经营范围就从最初的27户、170余亩地,扩展到如今的113户、2500多亩。以地入社股东的亩收益,也由早些年的最多二三百元,提升到了1000多元至1500多元不等。此外,由于合作社带头下调农资价格、上涨租地成本,罗四拨村的其他农户和1万余亩盐碱地也都因此直接或间接受益。
有形的飞跃是收入,无形中突破的,是发展的思路和信心。
“由罗四拨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切入,我们收获的经验颇丰。其中最核心的,就是镇村两级党组织全程参与。由村党支部负责组织创办合作社,镇党委指导监督,在产业项目预选、相关章程及制度的制定等多方面提供合理化建议,同时帮助解决技术、管理、市场等方面的难题。将服从全县或全镇统筹安排写入合作社章程,为复制下一个合作社奠定了基础,也为成立镇级联社打好了基础。”侯国胜介绍道。
“随着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发展,我村的凝聚力更强了,村里的环境面貌、文明乡风等也都得到了提升。接下来,我们还要继续在盐碱地综合利用上做文章,不断扩大经营规模的同时,探索加工旱碱麦挂面、面花和速冻水饺。”村党支部书记张强说,合作社还计划发展食用菌,这样一来,玉米芯可作食用菌原料,食用菌废料能发酵成生物菌肥,用来还田改良土壤,形成循环利用的生态农业。
“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只是切入点,最终,还是要落脚到乡村振兴上。除了发展生态农业带领大伙儿共同富裕,我们还计划将农民学校打造成村民学习、村务民主管理议事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主阵地,通过统一思想、提高素质、树立新风尚,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文化和精神动力。”侯国胜说。
春风又绿罗四拨,小村庄必定更加焕发生机。
◇经验之谈
当前,不少村庄想发展,但苦于缺少启动资金,且不知道干什么。罗四拨村的实际行动,有一定借鉴意义。
筹建合作社时,村集体没有资金投入,村民也不敢拿资金入股,镇党委指导他们采取“三结合”模式,一是节省土地租金,再就是通过设置管理股、借款、销售农资滚动壮大资金。到了2023年秋播时,村里已无需再去动员新增投入资金,就能满足冬小麦种植所需花费了。不仅如此,有些村谈及成立合作社,还顾虑种地不赚钱,没有好项目。而罗四拨村仅仅是进行大田作物种植和托管服务,并没有安排其他经营项目,依然实现了村集体增收、入股农民受益的双重效果。
这个“领头雁”的实践,犹如一剂强心针,鼓舞了周边及南皮县多个村庄。目前,南皮县已有35个村庄相继走上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之路。王寺镇党委还借此组织指导成立了联合社,整合更多土地资源及经营业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