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13日
第06版:06

田间调查忙 育种功夫细

■ 本报记者 张梦鹤 本报通讯员 薛 文

育种团队成员进行抗寒性田间调查

初春,乍暖还寒。连日来天气阴沉,走在田间,春风料峭,让人忍不住捂紧领口。

老天爷不给“好脸色”,并没有挡住市农科院作物遗传育种研究所旱碱麦育种团队的科研脚步。随着小麦陆续进入返青期,他们已驻扎试验田多日,忙着进行旱碱麦种质资源以及后代材料的抗寒性田间调查。

走进市农科院西花园试验站的育种试验基地,育种团队的几位成员正分别蹲在自己负责的旱圃试验田里。只见他们一点点拨开簇簇麦苗,细心查看育种材料的冻害情况,再根据抗寒性评价将其分级,一一记录在册。

每年从小麦返青前开始,无论天气好坏,他们都要进行这样细致的田间调查,有时候,在寒风中一待就是一天。

“这项工作看似机械,但对旱碱麦的品种选育至关重要。冻害是北方小麦生产区会经常遇到的情况,如果秋冬季气温大幅波动,品种的抗寒性又欠佳,会极大增加小麦生产的不稳定性。冻害严重时,甚至会出现死蘖、死苗情况。”研究所负责人王伟伟一边说着,手里的笔也没停下。

他说,培育一个能在盐碱地扎下根,且稳产、高产的旱碱麦品种,需经过种质资源的引进和筛选、优势亲本选择、杂交确定组合、优异品系筛选、小区大区试种、省审或国审试验等多个环节,环环相扣,哪一项都马虎不得。

“你看,去年冬季咱这儿的气温比往年偏低,但降雪偏多,在这种情况下有些育种后代的黄叶不少,甚至有的整簇枯黄,这些都要被详细记录。”团队成员邹景伟说,“在鉴定中,抗寒性被分为1、2^-、2、2^+、3、4等6个等级。像是这种全部黄苗的,就是3级,即便是后期这些材料缓上来了,产量表现好,我们也不能被‘迷惑’。用它配组合要更加慎重,不然,就有可能因为冻害,让多年的育种努力功亏一篑。”

细节决定成败,是对这项工作的最好诠释。一个新品种的诞生往往需要数十年,这就需要科研人员数十年如一日地调查、记录、筛选。与之相伴的,是紧迫的时间和繁重的任务。

就像农户们抢抓小麦关键生育期进行田管一样,田间调查也有着严格的时间要求。就拿抗寒性鉴定和评价来说,得抓紧在小麦返青前进行,不然,随着麦苗进入下一个发育期,冻害的表现可能就不明显了,除了会影响鉴定结果,还有可能因为科研数据的缺失,影响品系决选等工作的研判。

然而,不同于一般生产田最多种植几种小麦,这块儿220平方米的试验田里,共种了上千种不同的育种材料。

材料群体庞大,更需仔细厘清。由于种植数量有限及试验需求,这些材料资源不少都需要人工点播。每年,育种团队的成员们要一一对应着种植位置编号,在调查时,也要对应着记录相关结果。为了保证鉴定的客观性,在编号时,不以材料本名记录,而是以数字代码命名,以防因主观“滤镜”,影响对其性状的判定。

不仅如此,由于要选育耐盐碱的旱碱麦品种,这些年,市农科院一直采用水旱两圃交替选择育种方法,即无论是材料资源还是组合后代,都要经受住水浇地和旱碱地的双重考验。因此,除了在作为旱圃的西花园试验站建立试验田、进行田间调查,科研团队还在作为水圃的沧县前营试验站,建立起了同样的试验田,种植了相同的育种材料,需要进行同样的抗寒性田间调查。

“除了田间调查必需的记录文档,每一年,我还会准备一个下地笔记本,标清每次进入试验田的时间、地点,地里的苗情、调查情况等,以便心中有数、追根溯源。”王伟伟说。

长期的田间调查,让他们不仅对外来引进的“新朋友”愈加熟悉,还对经常被用来作为对照参考的旱碱麦品种熟稔不已。

“看,这是我们院育成的沧麦6002,这边是沧麦15,一看这苗、这叶,准没错。”走在田边,就算没有标牌指示,王伟伟也能一眼认出这些“老朋友”,为此,他颇为自豪。

近几年,除了已被广泛推广的沧麦6002、沧麦6005等良种,市农科院还相继审定了沧麦15、沧麦16和沧麦17等旱碱麦品种,让盐碱地变成丰产田有了更多选择。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正是这些“老朋友”,让丰收的喜悦,冲淡了常驻田间的辛劳。

随着细致的抗寒性调查接近尾声,更多科研工作即将展开。盐碱地将迎来让人头疼的春季返盐期,这时,正是利用盐池进行材料资源和杂交组合耐盐性鉴定的黄金期;要赶在小麦抽穗扬花前做杂交“手术”,人工去雄、授粉,完成亲本杂交……

虽知要迎来更多个风吹日晒的日子,但育种团队的成员们都干劲儿十足。

“目前,我们已有4个新品系出圃,正在参加区域试验,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能再次迎来旱碱麦良种的诞生,助推旱碱麦产业高质量发展。”不负好春光,他们再次俯下身去,将科研工作写在大地上。

2024-03-13 ■ 本报记者 张梦鹤 本报通讯员 薛 文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21671.html 1 田间调查忙 育种功夫细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