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13日
第06版:06

苜蓿“吃”好肥 增产有动力

■ 本报记者 张梦鹤 本报通讯员 任振宇 赵俊杰

为施肥机补足肥料

阳春三月,春管正当时。近日,在渤海新区黄骅市羊三木回族乡,林江农场的苜蓿种植基地内,苜蓿切根施肥机轰鸣着驶过,正在抢抓晴好天气紧张作业。

“今年是我们种植苜蓿的第三个年头,种植面积达3000余亩,还有一个月,就将收获头茬苜蓿。目前,我们正在为土地施肥,通过合理控制施肥量,为提高产量打下好基础,确保今年有个好收成。”林江农场场长刘德成说。

据了解,苜蓿耐旱、耐盐碱,是一种优质的豆科牧草,在改良盐碱地的同时,还能为土地提供丰富的氮素,具有肥田的作用,特别适合在盐碱地上种植。为了更加科学地种植苜蓿,林江农场与中国农业科学院的人才团队开展了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养分管理盐碱地治理项目,力争通过新技术的实验与应用,实现苜蓿的增产、高产以及盐碱地土壤的改良。

此外,农场还成功将苜蓿和旱碱麦进行轮作,将苜蓿的根茎还田后,再种植冬小麦,实现了苜蓿、小麦双丰收的喜人成果。这样一来,既能让土地利用率达到最大化,又提高了经济效益,成功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致富路。

“目前,苜蓿生产的每个环节都严格按照科学方式开展,力争实现产量、质量双丰收,取得‘开门红’。”刘德成说,农场的苜蓿一年收可4到5茬,平均每亩收入近2000元,收益相较普通大田作物高出近一倍。

“近年来,我乡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农业,针对苜蓿种植户在种植期间出现的一系列问题,积极帮助农户对接相关人员开展种植技术培训,解决种植难题,让特色种植成为农业发展、农民致富的高速引擎。”羊三木回族乡农业办主任刘春雷说。

2024-03-13 ■ 本报记者 张梦鹤 本报通讯员 任振宇 赵俊杰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21672.html 1 苜蓿“吃”好肥 增产有动力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