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近30万字的小小说集《运河湾》足以使张耀胜在小小说领域“说说道道”。今年65岁的他在文学创作道路上摸爬滚打了近40年。回首来路,他在书中后记里道出了自己的心声:“文学创作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创新的过程。这个学习就是要多读书,尤其要在古今名著里汲取新鲜营养。”
偶然“闯”入小小说领地
对于热爱诗歌创作的张耀胜来说,“闯”入小小说领地是件偶然的事儿。
一位从事编辑多年、交往甚密的朋友,有次对他说:“你的诗歌终逃不脱传统的窠臼,我看过你的小小说,语言还挺有诗的味道呢。”想不到这话歪打正着,之后的张耀胜好像换了一个人儿,没多长时间,小小说就写得“风生水起”了。
张耀胜所生活的这片土地成了他的绝好素材。他称这片土地为“热土”。确实,这片土地不缺少活生生的人物,更不缺生动有趣的故事。
故事藏在人们的饭后谈资里,或散步闲聊,或街头采访,或家庭聚会,或户外旅游,或大小活动场所的组织与运作……一切的一切都是素材获取来源。这种素材会源源不断地不失时机地涌进张耀胜的眼帘,并在大脑里做一个清晰过滤,然后揉出情节,转换成一篇篇新颖的小说构思。朋友对此这样比拟:“他简直就是一头勇猛的座头鲸,用海量的肠胃吞吐着数以万计的磷虾——吞吐,消化;再吞吐,再消化,直至长大,并且大到令人仰视的高度。”
现如今的张耀胜正站在家乡的土地上歌唱着家乡的粗犷和豪放。宣惠河、大沙河、跃进渠、大运河……尤其是大运河,这条世界上最长、开凿最早、规模最大,在家乡这块土地流淌了2500多年的古老河流,给了他无穷的创作动力。也许这就是他将这部小小说集命名为《运河湾》的真正原因。
大运河是美的。沧州东光段的美,更有着独特的美。尤其现实之中的“九曲十八弯”让各地的文艺爱好者们神往。运河重荡清波,河里的鱼虾又重回30年前的情景,两岸土地肥沃、花果飘香,带给张耀胜冲动且严谨的创作灵感。他以谢家坝为主题创作的小小说《糯米飘香》、以建筑队为背景的《文魁的婚事》、以王家桥建桥碑为基础而生发出来的《桥神》、反映脱贫攻坚主旨内容的《收棉花》、以大军阀吴佩孚题写“铁佛寺”素材而创作的《墨宝》、以本地盛名的600年大柘树写的《大柘树笑了》……每一个桥段都嵌入土得掉渣的乡音和元素,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闪耀着社会主义新农村欣欣向荣的瑰丽色彩。
近些年,张耀胜先后在全国近50家报纸杂志发表诗歌、小说、散文、学术论文等50余万字。散文《麦秸泥》荣获第三届河北文艺“彩凤杯”二等奖。小说《温馨的回声》获第四届河北文艺“彩凤杯”二等奖。
读书,生活中的不可或缺
张耀胜对于创作的欲望与众不同,他的骨子里满是优雅的文字符号。虽然创作越来越难,但他依旧保持着对创作的满腔热情。他也在中国和外国的文学名著里如饥似渴地汲取着新鲜营养。
张耀胜喜欢捧着一本书,边阅读边深思,他感觉阅读是一个放飞灵魂的过程。在阅读时,他很容易被书中的人物一把拉住,带进一个陌生的世界里去游历。张耀胜清楚地记得上初中时,读一本书真的没有像现在这么用心,那时只是肤浅的翻阅,没有深入与人物交流思想,根本没有集中精力去探讨,至于判断力和抵抗力更谈不上。
后来他做起文学梦的时候,就每天琢磨,那么厚重的一本子书竟是作家用手写出来的,差不多把书看成神来之物。他怀着一种神圣的渴望和信任,愿意被书吸引一回,结识书中的人物、聆听书中的故事。这样一来,他就能挤出很多的时间去找书、借书、泡书店。他像着了魔似的,狂奔在书的世界里去追逐自己的梦想。
他经常去东光县文化馆图书室借书,管理员热情推荐的书,的确具有相当的吸引力。这些书抓住张耀胜的好奇心和急于求解的心理,偏偏设下情节的迷宫,布置下一环又一环悬念的圈套,把他吸引得迷三倒四。他读得如饥似渴、傻头傻脑,有时忘了吃饭,有时不愿睡觉。若无书相伴,就如同丢了魂般。
阅读经验给张耀胜留下了很深的记忆,而记忆的尾巴纠缠着他,想甩掉也很难。直到后来他接触到卡夫卡的《变形记》、卡尔维诺的《树上的男爵》、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博尔赫斯的《短篇小说精选》、川端康成的《短篇小说精选》,才对小说的价值判断逐渐改变了看法:原来最好的小说不是只讲一个故事,而是让人在阅读时不知不觉间神游物外。
他在阅读中感悟:“好的小说是一种读者感情的触发之物。读者的感情像一面鼓,触发之物是鼓槌,鼓槌一敲到鼓面,读者的感情就与好小说共振,并产生共鸣,响彻整个身心欢乐的空间。”
阅读是小说创作的源头
阅读是灵魂放飞的过程,也是张耀胜小小说创作的源头。他学着展开放飞灵魂的翅膀,让思维不断地变换角度,努力开拓属于自己的新思维空间,创作新的作品。
2022年结集出版的小小说集《运河湾》,是张耀胜近些年的创作精选。他的创作历程,也让阅读得到了再次升华。
为写好运河湾的故事,张耀胜常常一个人静静地站在运河岸上,看着清澈的河水流过的时候遐想。他的小说里有走过神儿的回忆,那放飞的灵魂弥漫在他的思想里,是一种言词所不能表达的。运河湾的水滋润泥土的气息,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感觉简直妙不可言。
张耀胜的小小说很能够把握写作节奏。没必要的情节,他会轻易地不假思索地摒弃掉,因为这些文字在当篇文章之中不会起到好的作用。但这些没必要的情节也不会损伤一篇小小说的“筋骨”,这些没必要的情节和有必要的情节进行巧妙穿插、交替使用,就会形成小小说的节奏。这也是吸引读者眼球、提高读者注意力的一个有效方法。
他的这种拿捏和把握有独到之处。他会将一篇小小说短时间内一气呵成,并在行文过程中带起这种节奏。灵魂和骨子里的东西本就属于作者自身。将自己的思想根植于家乡的土壤,吮吸着阳光雨露,汲取着日精月华,作品肯定就能打动人。今后,张耀胜所做的一切就是将每一篇小小说都朝着“完美”的走向延伸。
张耀胜很欣赏法国大作家奥诺雷·德·巴尔扎克说过的格言“风格就是人品”。张耀胜的写作风格就是他人品的缩影。但愿人们在赏读他作品的同时,也有意识地正面地切身地靠近他,听听他与文字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