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齐斐斐)日前,由冀鲁边研究专家周克庸教授编纂的新书《抗日英烈马振华》出版,该书系盐山县政协系列历史文化丛书第二辑之一。
周克庸教授研究冀鲁边抗战40余年,2014年曾出版46集大型纪实抗战连续剧剧本《英雄冀鲁边》。
冀鲁边是中共最早的抗日根据地之一,位于北京、天津、济南、沧州和滨州之间共有24个县组成的狭长地带。从1937年七七事变到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8年间,曾有萧华、曾国华、周贯五等50余位开国将军转战冀鲁边;牺牲在这片热土上的抗日军民更是达10万之众。
周教授新书《抗日英烈马振华》,其中包括9集纪实电视连续剧和《鏖战大宗家》《王家楼突围》等7部冀鲁边抗战纪实电影剧本,讲述了冀鲁边根据地元勋、津南地委书记马振华的故事和已经载入军史的抗战史上几次著名的战斗。
马振华曾被誉为“边区的慈母”,深受边区军民爱戴;1940年牺牲时年仅35岁。2014年9月,国家公布第一批百名中共抗日烈士名单里,有近1/10牺牲在冀鲁边,其中就包括马振华烈士。
马振华,1905年出于盐山县千童镇后韩村。1932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4月,马颊河农民暴动失败后,马振华毅然舍弃教鞭,以货郎担为掩护奔走于乡间及各大小书馆,联络发展党员,组织民众和进步师生开展地下工作,恢复遭到破坏的党组织。
七七事变后,华北相继沦陷。马振华不避危难,奔走各地,发起成立华北民众抗日救国总会,并在此基础上,创建了华北民众抗日救国军。11月中旬,马振华任中共冀鲁边区组织委员,同时任华北民众抗日救国会会长、救国军政治部主任。1938年夏,基于马振华在津南地区群众中的威望,上级党组织调他到地方工作。马振华先后担任中共盐山县委书记,冀鲁边区战委会主任、民运部长、组织部长,津南地委书记等职,从事发动和组织群众、巩固抗日民主政权等工作。1940年9月,马振华召集各县区主要干部开会。由于叛徒告密,次日拂晓被日伪军包围。生死关头,马振华开枪射击,将敌人火力引向自身,掩护其他同志转移,壮烈牺牲,时年3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