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玉洁
每周一次主题讲座,每月一次线下心理沙龙。市迎宾路小学“青苗心理家教”微信群创立一年来,一至四年级73个班级的400多名家长在副校长兰香的带领下,学习科学养育方法、进行自我疗愈,集思广益、解疑释惑,不断提高家庭教育质量——
家庭教育重在“治未病”
“为什么大的要让着小的?”“为什么妈妈喜欢妹妹?”“为什么不让着弟弟就是自私?”面对二孩儿家庭中大宝的这些困惑,在最近一期线上主题讲座中,兰香就和群里的爸爸妈妈们畅聊起“如何做‘端水大师’”。
像这样的主题讲座,在“青苗心理家教”微信群中,每周末都会有。
提起创建这个微信群的初衷,兰香颇为感慨。
近年来,学生的心理问题愈发凸显,而且年龄段持续前移。如今,就连小学生群体中也有一些孩子被焦虑、抑郁、人际交往障碍等心理问题所困扰。
“家庭教育不当是很多心理问题的根源。等孩子出了问题再干预,不如防患于未然。”带着这样的理念,从2022年春天开始,拥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质的兰香,就在自己的微信视频号上推出了心理直播,利用周末晚上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围绕一个家庭教育主题展开讲解。同时,通过现场连线,为爸爸妈妈们答疑释惑、指点迷津。一些家长带着困惑而来,听完课把学到的理念和方法实践到日常家庭教育中,不仅改善了亲子关系,而且疗愈了自己,家庭氛围变得越来越好。这些爸爸妈妈也因此成为了兰香心理直播的铁杆粉丝。
为了让更多的父母学会科学养育,去年3月,兰香带领学校科学教养心育团队的老师们,在市迎宾路小学创立“青苗心理家教群”,从此与家长们开启了每周一学的美好时光。除了听课、记笔记、复盘分享,爸爸妈妈无论是谁遇到教育难题感到无所适从,只要在群里一求助,不仅兰香会悉心指导,而且其他群成员也纷纷出主意、想办法。大家抱团取暖,共同为呵护孩子的心理健康贡献力量。
在每月一次的线下心理沙龙中,除了教大家一些家庭教育知识外,兰香还会带爸爸妈妈做各种心理游戏,通过团体沙盘、曼陀罗绘画等方式,帮助父母进行自我疗愈。
“焦虑爸爸”释然了
群里曾有一位“焦虑爸爸”。去年暑假,面对即将上小学的女儿,他担心这、担心那,时常辗转反侧,愁得睡不着觉。
开学前,他到学校参加幼小衔接家长会。听完兰香的讲解和分析,他久悬的一颗心终于放下了一些。
得知学校有“青苗心理家教”微信群后,他第一时间报名。无论是线上讲座还是线下沙龙,他都积极参加,全神贯注听课,认认真真做笔记。
在他的每一篇笔记后面,都附有一幅有趣的漫画:或是一家三口的头像,或是一个面带笑容的小太阳,还有“追光而行”的自己。这种积极的心理暗示激励着他不断坚持下去。
原来每天焦虑不已,他自己情绪低落不说,女儿也因此受连累,在家里连大气都不敢喘,生怕爸爸发脾气。前不久,女孩儿的妈妈给兰香发来信息,说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爸爸不仅放下了焦虑,而且整个人都变温和了。现在,女儿和爸爸越来越亲密,整个家庭也更加和谐融洽。
改变从父母开始
小升妈妈也亲身感受到了科学养育带来的可喜变化。
前一段时间,小升身体不舒服没有去上学,每天带着药跟妈妈去上班。有一天回家前,妈妈多次询问小升“药带着了吗?”小升都肯定地说:“带好了。”
回到家后,妈妈就忙着做饭、洗衣、收拾家务。直到晚上9点,她才想起小升该吃药了。可翻遍了儿子的书包也没看到药。要放在以前,妈妈早就火冒三丈,得好好数落一顿小升。但这一次,妈妈想起兰香直播时曾讲过:“温和比发怒更值得尊敬,也更有力量。”于是,她把已到嘴边的指责压了下去,平复情绪后,对小升说:“妈妈去单位给你拿药。”
药拿回来,平时吃药极其困难的小升,这次竟然不吵不闹,一口气就把药喝完了。第二天一大早,爸爸送小升上学,临走时小升对妈妈说:“妈妈,我今天上课一定认真听讲。”这本是每天出门前妈妈都要叮嘱他的,没想到这次小升主动说出了口。
后来,有一天,小升早晨静悄悄地起床,为爸爸妈妈做了一盘凉拌黄瓜。吃早餐时,妈妈夸赞菜好吃,爸爸一听也跟着表扬起来,小升特别开心。临出门前,妈妈又鼓励了一句:“儿子不错,凉拌黄瓜是今天早上最好吃的开胃菜。”从此,小升每天放学回来,都会主动到厨房帮妈妈一起准备晚餐。
在线下心理沙龙分享时,提起孩子的这些变化,小升妈妈感动地说:“其实,孩子远比我们想象的更爱父母,只要我们愿意改变,什么时候都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