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21日
第05版:05

刘守真祠庙的传说

赵华英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刘完素以“刘河间”闻名后世,其中医著作以《河间六书》为名多次刊刻印行,流传后世。后人在各地修建了很多以其字“守真”为名的祠庙,既为纪念刘完素功绩,又成为百姓祈求健康的香火之地。在古城河间,也有一段为刘完素修建祠庙的古老故事。

现今较为知名的刘守真祠位于河间市西九吉乡刘守村。分为前、中、后3个刘守村,据说原名为“十八里营”,最早由一位姓周的乡绅出资,修建刘守真君庙,改名为刘守真村,后俗称刘守村。该地除有祠庙遗址外,尚有瓮形墓葬一座,1956年被公布为“河北省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当地人称为刘爷庙。可是,乾隆《河间县志》记载了3个“刘守村”,并没有该村刘守真祠庙的记载。笔者认为,因旧时各村均有寺庙,涉及佛教、道教,有的村还不止一处寺庙,可能是该村刘守真祠庙规模较小,故未在《县志》中记载。

乾隆《河间县志》明确记载的刘守真祠在河间城县学文庙的东面,“祀高尚先生刘完素,明成化、正德中累修,有碑”,康熙十二年(1673)由县丞黄世灏、典史纪从政捐献俸禄后重建。元代著名儒臣、史学家苏天爵所撰的《滋溪文稿》保存了一篇墓志碑文,记载的是元代河间路医学教授王伯川的事迹。其中提到王家世代行医,王伯川曾认真研读刘完素遗书以提高医术,为弘扬刘氏之学,就在河间府城内刘完素故居修建“祠宇”一座。每月两次率领医生到祠内拜祭,同时讲习刘完素论著,传播其思想。这段记载表明,河间城内刘守真祠的位置原为刘完素故居,而且修祠的目的不仅在于奉祀,更是讲解刘完素医学思想的重要地点。

因乾隆《河间县志》记载的刘守真祠最早为明代修建,《滋溪文稿》的记载将修建年代上溯至元代,这在国内的刘守真祠中也是较早的。且该墓志碑文本为纪念河间名医王伯川,间接提到刘完素祠,可信度较高。元代在各路设有“医学”,负责医生教育和管理,“医学”设教授一名,是朝廷任命的医学官员。王伯川作为河间路医学教授,修建刘完素“祠宇”并作为讲授医术之地,是带有半官方性质的行为。

乾隆《河间县志》中还保存了一篇明代嘉靖年间修缮新庙后所作的《刘守真庙碑记》,其中提到明代正德二年(1507),明武宗朱厚照卧病在床,服用御药后却无效果。一天夜里梦见老者给他治病,问其姓名、从哪里来,老者自称姓刘,是河间人。醒后,明武宗的病竟奇迹般地痊愈了。于是,明武宗命人四处寻访梦中老者。河间有个叫吴锐的军官,是个世袭的“百户”,上奏说河间过去有名医刘守真,今有祠庙祭祀。明武宗下旨兵部,由一名叫吴翔凤的官员带着御赐的彩色丝绸、朱红袍服和旌旗仪仗,专门到河间祭祀刘完素。明武宗的生母张皇后是北直隶河间府兴济县人,或许他幼时受母亲熏陶,曾听说过河间名医刘完素,才会梦到刘氏神医。

明代河间有位叫袁杰的都督惊讶于刘完素之灵异,捐资置地,重修祠庙供奉刘完素。明代永乐年间,苏州有位商人病重得要死了,突然在梦中有位老人给他医治,还告诉他自己的籍贯和住址在河间,商人睡醒后病就好了。之后商人带着金帛等钱物,专程到河间拜谒,到了祠庙中一看,这里的刘完素像与他梦到的老人竟然一模一样。后来,河间府城曾有儒士曾想把祠庙所在地改作他用,竟然无法拆毁祠庙,于是,各地百姓愈加崇敬刘完素。

明嘉靖三年(1524),河间卫的军官郭锦再次翻修刘守真庙,并作碑记。碑文中评价刘完素“生则利人,没则显名”,“上动天子,下感远人”,足以垂世。河间府境内大规模修建祭祀刘完素祠庙,大多在明代,如肃宁县师素村的刘守真庙、南皮县原有刘守真君祠,均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唯独河间府城这座刘守真庙可追溯至元代。刘完素祠庙在各地的迅速扬名,显然与明代官方对刘完素的推崇有关。

2024-03-21 赵华英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22493.html 1 刘守真祠庙的传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