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21日
第06版:06

一家公益展馆的温情驻留

本报记者 张智超

▲透过美术馆的窗户,刚好能看到南川楼,这是曲恩田(右)最喜欢的位置。

▲美术馆虽然不像周围的餐馆、奶茶店门庭若市,却也有一众属于自己的忠实粉丝。 ◀谢华志绘制的生肖龙年明信片,让美术馆的文创产品声名鹊起。

在凡轩美术馆,以生肖龙年为主题的布艺壁画双人展刚刚结束,一场关于成长的摄影作品展又紧随其后与大家见面。

在南川老街众多商铺中,这家由私人创办、致力于各种公益展出的美术馆仿佛是个特殊的存在,它不像周围那些餐馆、奶茶店门庭若市,却也有着一众属于自己的忠实粉丝。

每个星期二到星期日的早八点半至晚九点,紧邻位于南川老街街区中心的南川园,面积300多平方米的凡轩美术馆在这片闹市中自成一方天地。

这是一栋古朴简雅的2层小楼,美术馆就在楼上。迈进小楼门口,右手边是一段木质楼梯,脚步落在上面会发出沉闷的“咚咚咚”的声响。拾阶而上,左侧墙上挂着这里承办过的历次展览海报。走到拐弯处,美术馆的风格一下子轻松俏皮起来。红纸黑字,看似正统的书写形式,内容却是用艺术体写下的“我们都是年轻的艺术家”和“来,交个朋友”,仿佛在告诉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这里不仅有古朴与传统,也有朝气和创意。

同一种情怀

凡轩美术馆的大门刚刚打开不久,再加上又是工作日,馆里除了经理曲恩田外,再没有其他人。

“安静有安静的好处。相信我,只要坐上一会儿,你也会爱上这里的。”说罢,曲恩田推开两边的窗子,不远处的南川楼与面粉厂旧址,和楼下的熙熙攘攘一起,“呼”地一下进到了屋里。

每天一开馆,曲恩田最喜欢的事情就是打开窗户,在这静静地坐一会儿。他给人的感觉总是很平和,没有距离感,以至于连美术馆都自带这种气质。

而这恰恰也是美术馆成立的初衷。曲恩田说:“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对于很多青年艺术创作者来说,在沧州办个展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沧州虽然也有不少适合办展的场馆,但场地都偏大,办展需要大量作品作支撑,无形中提高了办展的门槛。”

与曲恩田相识多年的青年陶艺家张府成,也有同样的感受。他至今记得多年前在景德镇看过的一场展览。展厅很小,不到20平方米;展出的作品也不多,只有10多件,但水平很高。然而这些还不是最打动他的地方,“展馆就是一间普普通通的临街门市,展览海报往门前一放,感兴趣的人推开门就能看展,艺术与大众之间没有距离。”

从景德镇回来,张府成与曲恩田以及其他4位好友聊起这次经历给他的感受,“有人觉得展览属于精英群体,这个观点我不认同。对于从业者和普通大众来说,艺术都不应该是高高在上的。”

再后来,就是2023年的10月1日了,凡轩美术馆正式开馆,聚会上的6个人成了美术馆的主要负责人。

半年6场展览

“刚开馆时,游客都是冲着南川老街来的,很多人上楼草草瞧一眼就走了。看着楼下那些排着长队的餐馆和奶茶店,既羡慕又不羡慕,因为那种热闹不是我们想要的,我们能做的就是继续坚持和等待。”望着街区里的行人,曲恩田自顾自地说着。

这时,楼梯间传来“咚咚”的脚步声,是一连串的那种。“你听,现在不一样了吧。周末人更多,一天的接待量能达到2000多人次。”曲恩田嘴角一扬,脸上露出得意的笑。

美术馆是从什么时候火起来的?曲恩田也说不清楚。

从开馆到现在,半年时间,凡轩美术馆先后举办了6场艺术展,涉及陶艺、绘画、文学、书法、布艺、壁画以及摄影等方方面面,但无一例外的是,每场展览都是公益性的,没有展位费,更不收取门票。

在这个寸土寸金的地方,这种近乎“只出不进”的经营方式让很多人感到意外。

今年春节期间,一位来自北京的专业策展人来馆参观。彼时,这里正举办一场以生肖龙年为主题的布艺壁画双人展。对于眼前的一切,他说了这样一句话:“没想到,沧州也有这样一个能够展示城市艺术气息的地方。”

这句话里有惊艳,也有佩服。因为他知道这份坚持需要面对怎样的困难。

而事实也的确如此。

美术馆的运营团队里,有80%的人是没有工资的,甚至每到月底,面对上万元的运营支出,6个负责人还要掏钱贴补。

在美术馆,张府成的身份不只是陶艺家,也是策展人。这个双重身份,使得他比别人更懂得坚持的意义。“我们不只为艺术创作者提供舞台,更想通过展览拉近艺术与大众的距离。每场展览不必很大,小而精、说得清、嚼得透、记得住,能让观众享受并体验艺术,获得情感互动,才是我们的目的。”

40余种文创产品

经营就像一条锁链,日常中的任何一个细节,包括支出与收入,都是锁链上的一环。缺了哪一环,锁链都不完整,哪怕是艺术馆,也难以免俗。

曲恩田和张府成都明白这个道理。他们也在思考如何才能让美术馆良性发展,并对艺术创作者产生激励。

结合展览推出文创产品的想法,被提了出来。

有一次,张府成驾车到外地看展,由于不熟悉路线走错了路,多花了些高速费。在服务区休息时,他在电话里和即将在美术馆办展的壁画创作者谢华志聊起这件囧事,两人越说越起劲儿,张府成随口说了一句:“我要能日入一千就好了。”

半个月之后,由这句玩笑话衍生出的23张生肖龙年明信片,让美术馆的文创产品声名鹊起。“日入一千”“成功上岸”“牵手成功”“遥遥领先”……配合着谢华志的展览,明信片的销量很快就超过了4位数。

如今,美术馆的文创产品已经多达40余种,每个展览都会推出对应的文创产品,不少年轻人专程从外地赶过来购买。

“从去年开馆到现在,文创产品的销售额已经突破了4万元。”虽然仍然入不敷出,但曲恩田依旧从中看到了希望,“从去年10月到今年1月,美术馆文创产品的销量一共才800多笔,而从1月到2月就已经接近2000笔了。”

今年春节,曲恩田回老家过年,当看到不少村里的孩子也拿着美术馆的文创产品时,他知道,“这事儿要成了!”

2024-03-21 本报记者 张智超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22496.html 1 一家公益展馆的温情驻留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