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郑进超 本报通讯员 王赢宽 郑富贵
前几天,河北天成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振刚,对天津应天成科技有限公司的一项中试方案提出意见,这天下午,他又安排时间和研发人员进一步商讨优化方案。
“投入多、风险大、操心多”,王振刚倾注了40%的精力关注天津应天成的发展。作为天成药业在天津成立的一家专注药品研发的科技公司,天津应天成发挥着“天成制药人”劳务品牌的积极作用,每年都有新产品问世,每年都有新项目上马。为了在药品研发上快马加鞭,王振刚还拒绝了他人帮助公司对接项目。
天津支持医药研发公司发展。天津科技局的一位领导询问王振刚,要不要帮助你们对接一些项目?面对好意,王振刚谢绝了。在他看来,研发公司对接市场项目,虽然能够带来收益,却有悖于他的初衷。天津应天成不直接和市场效益挂钩,研发人员心无旁骛搞研发,不用担心外部干扰。
研发费用的压力由天成药业一方承担,去年,这笔费用是8700万元,今年前两个月,已投入1000万元,预计全年研发投入1亿元。
“企业必须有自己的强项,天成药业的强项就在科技研发。坚持科技投入,在产品科技上走向领先。”成立研发公司这条路走了6年,王振刚说,实际证明走对了。
不广撒网,而是专注某几个领域,做细、做精、做透。如今,天成药业专注高端抗肿瘤药和肾病专科用药领域越做越“窄”,是每年几千万元真金白银“砸”出来,更是靠公司具有前瞻性的人才战略。
2018年,天成药业在天津成立天津应天成科技有限公司,走出沧州寻找研发将才。6年来,天津应天成聚集了博士、硕士70余人,团队壮大的同时,药品研发也渐入佳境。
从大输液制剂到多品种多剂型,到抗肿瘤药、原料药,再到建立研发公司,天成药业始终沿着制药这条大道,完善产业链,做强科技创新。
人才,一度困扰天成药业董事长王振刚。天成药业曾面临人才的“内忧外困”,本来公司在沧州有自己的研发队伍,同时,还与一些大专院校进行合作。然而沧州本地团队与企业创新目标存在差距,工作也比较吃力,而一些大专院校的水平也参差不齐,公司自身又没有能力进行判断和评估。
“要当好裁判员,必须先做一个好的运动员。”斟酌之下,王振刚决定走出去破局,在天津、北京、上海、南京等几大医药聚集地选址,建设自己的研发平台。
王振刚考虑的首先是交通要便利,而沧州最便利的是高铁,在这方面北京、天津通勤方便。上海、南京虽然好,但和北方的人文文化有所差异,北京的研发公司多,人才济济,但是天津出台一些优惠的人才政策,有利于人才聚集。最终,在天津滨海新区,天成药业成立了天津应天成科技有限公司。
“我们依据企业的发展方向,和人才能不能做事结合起来,设计一个很窄的平台,给他们提供广阔的舞台,在一个领域中做透,不要顾及其他,科研人员不是今天做这个,明天做那个,而是深耕自己那方小领域。这样就把企业发展方向和个人的职业生涯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王振刚表示。
药品研发领域人才流动性大,一些研发公司3年换一遍人已成常态,而天津应天成成立6年来,离职率很低,很多人一直工作至今。在他们眼中,这里有更优的环境和平台。
为了更好地吸引人才,王振刚决定将天津应天成从滨海新区搬到天津市高新区,从租用场地到如今自己购买1000平方米的用地,目前已经装修完成,让科研人员看到了公司进一步发展的决心和信心。同时,这也让公司和沧州的衔接更近,便于人员交流和管理。
今年,公司计划在天津申报两个研发平台——抗肿瘤药高端制剂研发平台和肾病专科用药研发平台,并聚集了相关人才,力求在相关领域尽快崭露头角。
对于人才的发展,王振刚有了更长远的计划:“目前,我们已经解决了‘将’的问题,下一步我们要解决‘大将’的问题,就是要找到行业领头人,能带领一个团队,未来在某些领域走向国内甚至国际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