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 新场景:科技创新应用活力迸发
雄安新区之新,贵在创新,成在创新。
走进雄安科创中心,一项项创新成果令人耳目一新。作为雄安新区科学园管委会副主任,马扬飚每天忙着接待高科技企业团队,有时一天要开多个项目对接会,涵盖量子通讯、芯片设计、生物医药等前沿领域。
雄安高校协同创新联盟、百家科研院所创新发展联盟成立,雄安创新研究院创建多个科研平台,为科技创新积蓄了新动力。雄安新区出台12项科技创新支持政策和一批针对空天信息、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等的专项支持政策,设立科创种子基金、产业投资引导基金、央企疏解基金等,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不久前,雄安入选全国“千兆城市”授牌仪式在雄安举行,中国铁塔(雄安)科创中心落户雄安开展“室分+北斗”空间信息感知技术创新攻关。围绕数字技术,雄安构建了智能网联、IPv6、鸿蒙、光电子等创新生态,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人才链、资金链、价值链“六链融合”,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地。
场景应用平台,是引领新技术新产业发展的实验田。
去年底,雄安未来之城场景汇和首批9项场景大赛启动,聚集开发一系列创新场景应用,推动最新技术和产品在雄安孵化、转化、产业化、场景化,陆续吸引了530多家单位报名参赛。
雄安“地上、地下、云上”三座城的探索与实践,也为创新应用提供了丰富场景。
地上雄安,“聪明的路”与“智能的车”对话,无人驾驶智能网联巴士纳入城市公交体系;京雄高速实现运行状态实时智能监测,路面异常交通事件监测缩短至30秒以内。
地下雄安,水、电、热、气等管线都“住进”综合管廊;雄安城际站及国贸中心片区100万平方米地下空间将构成一座“地下城”,高铁、地铁在地下可平层换乘,旅客“出站即入城”;“5G+北斗”定位导航技术,为容东超过20万平方米地下停车场提供导航。
云上雄安,“城市大脑”助力数字城市与现实城市“孪生共建”,催生无数智慧应用场景。“刷脸吃饭”“独居老人云守护”等智慧生活触手可及,城市智慧管理变为现实。
■ 新生活:宜居宜业“人民之城”造福百姓
手持“雄安一卡通”社保卡,北京史家胡同小学雄安校区员工李茜既能在京雄两地图书馆分别借阅图书,还能在京津雄刷卡乘坐公交和地铁。一卡在手,能办事、能领钱、能看病、能乘车、能消费,方便省心。
“北京的事雄安能办,雄安的事北京能办。”随着政务服务“同城化”提速,如今京雄107项服务事项实现同城化办理,3500余项北京市区两级政务服务事项可通过“云”窗口在雄安实现“跨区域无差别”办理。
雄安新区高标准布局公共服务资源,完善政策措施,下足绣花功夫建设宜居宜业“人民之城”。
“雄安落实中央一揽子特殊支持政策,疏解人员保障得到全方面加强。”雄安新区公共服务局局长高立春说,雄安在三级医院住院报销比例、职工大病报销比例等方面与北京市基本一致,在门诊报销比例等方面高于北京市;住房公积金缴存、提取、贷款实现了“京雄同城化”;疏解人员子女转学随来随办,还可按规定转学回北京并参加中高考。
政策突破,保障了疏解人员在雄安创业和居住条件、工资收入总体不低于在北京时的水平。新建片区住房实行现房销售、精装交付、合理定价、交房即交证,且在享受公共服务方面实现租售同权。
雄安,这座新城人气越来越旺,烟火气越来越浓——
每周二早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普外科副主任曹锋都登上班车赶往雄安宣武医院接诊患者,并手把手带教年轻医生。在120多名北京医务人员支援下,雄安宣武医院(一期)30个科室平稳运行,为患者提供与北京宣武医院同品质的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等诊疗服务。
在家门口的社区老年食堂,60岁以上老人就餐有打折优惠;零工驿站为居民推荐各种就业岗位,邻里中心则让居民日常理发、修理、缝纫等生活小事就近解决。在“15分钟生活圈”,居民日常需求可以得到满足。
不断优化的人才环境,让雄安成为年轻人“放下行囊、成就梦想”之地。符合条件的青年人才在雄安求职,可免费在人才驿站住宿一周,正式入职后可拎包入住人才公寓,并享受生活补贴。目前,雄安已累计引进“双一流”高校人才3000余名、创新创业人才3万余人。
2024年是雄安新区实现“聚要素”的重要一年,这里将持续增强城市综合承载力、要素集聚力、自我发展力。
一座承载着希望和梦想的“未来之城”,正向我们阔步走来。
新华社石家庄3月31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