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02日
第01版:01

盐碱地上 涌动“新希望”

——我市盐碱地综合利用工作综述

本报记者 王汝汀

春暖沧州,万物复苏。在渤海新区黄骅市齐家务镇寨里村4000余亩旱碱麦田里,农技人员实地指导农户加强田间管理。绿油油的旱碱麦在春风里孕育着丰收的希望。

“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这篇大文章,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具有重要意义。”去年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北、来到沧州,对盐碱地综合利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更为沧州盐碱地综合利用和特色农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契机。

目前,全市已完成盐碱地综合整治项目200余个,建成高标准农田200余万亩。渤海新区黄骅市、海兴县已被列为河北省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沧州市被列入国家级试点,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旱碱麦特色产业创新基地等科研机构落地沧州,“黄骅旱碱麦”品牌效应凸显,并被农业农村部列入2023年全国“土特产”推介名单……伴随着政策的东风和社会各界的关注,我市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关键作用,加大盐碱地改造提升力度,加强适宜盐碱地作物品种开发推广,有效拓展适宜作物播种面积,积极发展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广袤的盐碱地上涌动着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新希望”。

做强种子“芯片” 孕育丰产良田

随着气温回升,冬小麦即将进入返青期,此时正是春季田间管理、促进苗情转化升级的关键时期。

“今年的冬小麦越冬状况良好,相信经过我们的精心管理,长势会越来越好。”中捷产业园区农务局相关负责人郭楠说,不同于普通农户种粮,这里绵延不绝的万亩麦田,都是沧州临港渤捷种业有限公司的旱碱麦繁种田。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打好农业翻身仗,自主创新是关键。为了克服盐碱地对小麦产量的影响,中捷产业园区不断进行良种选育,经过40多年不懈努力,先后育成“冀麦32”“捷麦19”“捷麦20”3个品种。其中,“捷麦19”作为目前旱碱麦项目主要种植品种,在沧州运东、天津南部和山东北部的盐碱地区备受欢迎,年播种面积达150万亩左右。

“繁育一亩麦种,能播十几亩农田。如果繁种田的产出品质不能保障,下一茬秋播时农户就会用种紧张,(下转第四版)

2024-04-02 ——我市盐碱地综合利用工作综述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23907.html 1 盐碱地上 涌动“新希望”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