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于海涛 本报通讯员 王鸿凯
柔美夜色中的南川老街,灯火通明的朗吟楼前,兴致勃勃赶来的人们,欣赏着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盒子灯”展演。随着高悬的“盒子灯”灯底层层掉落,花瓶、宝塔、帆船等造型的花灯接连“亮相”,精巧别致的造型、流光溢彩的焰火引得围观群众阵阵叫好……
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为引领,以武术、杂技等沧州特色非遗项目为重点,坚持保护与发展协同、传承与传播并重,深入推进非遗保护传承利用工作,完善非遗传承体系,提升非遗保护传承水平。非遗“盒子灯”从“小众”走向“大众”,正是我市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的有力见证。
从武术、杂技到曲艺、舞蹈,千年古运河穿城而过,为狮城人民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而完善的发掘、保护体系是让非遗传承创新、走向大众的重要基础。近年来,我市严格落实各项国家、省非遗保护政策制度,按照我市《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方案》,对全市2021至2025年的非遗保护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并对非遗保护工作的长期发展进行展望。同时,定期开展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和保护单位评估工作,积极推荐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参加国家级、省级申报认定,组织非遗传承人参加各类培训,非遗保护项目数量和质量均有明显提升。
截至目前,我市辖区内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9项,省级非遗项目123项,市级非遗项目434项;共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5名(另有已公示未公布2人),省级非遗传承人154名,市级非遗传承人432名。其中,大运河(沧州段)沿线国家级非遗项目10项,省级非遗项目59项,市级非遗项目190项。
加大非遗整体性保护和传承发展力度,不仅是维护文化生态系统平衡与完整的重要举措,(下转第四版)